蜜月D04-01.jpg

▲在Angelo迎接第4天的來臨,也是整趟旅程最遺憾的早晨。

第4天清晨,太陽還沒有露臉,從Angelo Design Hotel窗外望去的慕尼黑天空,看來應該會是個涼爽的好天氣。距離憾事發生還有:1小時。

 

蜜月D04-02.jpg

▲天氣雖好,失竊的消息卻讓我們心頭蒙上陰影。

早餐時間後,準備開始一天的旅遊,導遊與司機交談著,空氣瀰漫詭譎的氣氛,原來是Yuan與Ting的隨身行李在餐廳遭竊,護照、現金與相機都掉了。後來才聽說有一對看起來像南歐、義大利地區的男女,眼神閃爍行事詭異。

歐盟開放後,這些發展較先進的中西歐、北歐國家面臨了較為貧窮的東歐、南歐國家人民入境免簽證,致使如德國、瑞士等地的竊盜案件增加,國會也因此出現限制入境的聲音,不過在人權及實務執行的考量下,迄今還沒有什麼具體作法。

上車時聽到這個消息十分訝異,一來德國算是歐洲治安較好的地方,二來是在飯店內,更重要的,是吃早餐時我和小五就坐在Yuan與Ting的旁邊,卻什麼都沒發覺。沒能幫上什麼忙,懷著些許的歉咎,只能在往後的行程多為他們照些相,稍微彌補一下遺憾。

蜜月D04-03.jpg

▲野鹿出沒,小心慢行。

山間道路常會看到動物橫越道路的標示牌,譬如這個標誌警示用路人有野鹿穿越道路。台灣墾丁、台中也有看過類似的「野鹿出沒,小心慢行」標誌,提醒用路人與野生動物共享這條道路。

蜜月D04-04.jpg

▲揮別前一天的雨天,青空的出現讓人對旅程放心不少。

威斯教堂(Wieskirche)直譯為「草原上的教堂」,還沒見到教堂,眼見四周的景色已悄悄換成藍天白雲配上綠草地,目的地應該不遠了。

蜜月D04-05.jpg

▲齊莫爾曼在對面蓋了一間小屋,一直與教堂比鄰而居。

威斯教堂座落在阿爾卑斯山的山腳下,建造於1746年~1965年,由齊莫爾曼兄弟聯手打造,建築師Dominikus Zimmermann與其藝術家哥哥Johann Baptist Zimmermann,一位負責木造主架構,另一位則在內部繪畫與裝飾上用盡心血。

1803年巴伐利亞政府在世俗化過程中,將這個教堂賣掉,並開始拆除;但由於當地農人的請願、奉獻,同時經由主教鼓勵各地民眾至此朝聖之下,在1811年成功保留了教堂,並開始重建。Dominikus Zimmermann由於太喜愛這座教堂,不僅在多處留下暗喻自己的繪畫、隱藏自己的簽名,更在教堂對面搭了一間小屋,一直住到1766年,齊莫爾曼80歲與世長辭為止。

蜜月D04-06.jpg

▲威斯教堂的外觀十分樸實,卻富有故事性。

威斯教堂為洛可可式(Rococo)建築,洛可可風格介於早期巴洛克與後期巴洛克、新古典風格之間,源自於法國宮殿、大家宅邸等民間建築的內部裝潢樣式,設計上追求華麗、繁瑣與複雜的曲線,色彩大膽並框金邊。不過在德國,洛可可式風格則融入後期巴洛克建築,並廣泛用於宗教建築,形成特殊的「德國洛可可式」建築,威斯教堂可以算是這種風格最早的建築之一。

因此在1983年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並於1985年到1991年之間從事建築的維護與整修,為了要將外觀與內裝恢復到18世紀的水準,整修的總經費高達1060萬德國馬克。

蜜月D04-07.jpg

▲華麗金邊繁瑣的教堂內部,天花板的壁畫與祭壇聖像呼應,令人讚嘆。

天花板的壁畫效果,使原本平頂的建築,彷彿變成了拱頂;壁畫與教堂祭壇前「受鞭打的耶穌」相互對應,是教堂的一大特色;壁畫的內容是耶穌坐在彩虹上,下方有審判寶座,上方則是一扇永生之門,這幅圖的主題為「復活的基督再來,施行審判與拯救。」至於「受鞭打的耶穌」聖像,又有一段故事可講。

蜜月D04-11.jpg

▲當天禮拜二的經文為以西結書47章1~9、12節。

似乎事物只要過了幾百年,一定都會有個傳說。在1732年,附近的石園修道院(Steingaden Abbey)為了受難日的遊行而打造了一尊「被鞭打的耶穌」木雕;到了1735年,神父見雕像上耶穌戴著鎖鍊全身是血、遍體鱗傷的樣貌,不忍繼續在遊行中使用,於是被收到修道院的閣樓中。

3年後,一位叫蘿莉(Maria Lori)的農婦,因其為宿舍管理員的姪女,在修道院的閣樓中發現了這個木雕,眼見聖像收藏在閣樓很可惜,於是獲得允許,將它帶回威斯農村的農舍中,與丈夫兩人虔誠祈禱。同年1738年的6月4日,蘿莉在祈禱時突然看見聖像臉頰上冒出如同淚水的水滴,此事傳開後吸引許多人前來朝聖,這些朝聖者向聖像祈禱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隨著朝聖者增加,於是在1739年至1740年間,為聖像建了一座小教堂。

爾後,朝聖者絡繹不絕從瑞士、波西米亞、義大利、匈牙利等國前來,小教堂無法負荷,而當初石園修道院的院長見狀,發動建堂奉獻,於1745年請來建築師齊莫爾曼,花了10年在1754年將威斯教堂興建完成。

蜜月D04-10.jpg

▲教堂壁畫圍繞在聖像的意義上。

「被鞭打的耶穌」聖像是整座教堂的精神中心,做為釘十字架犧牲自己,做為替贖拯救人類的象徵,與天花板的復活再臨壁畫做死而復活的對應,祭壇最上方有一隻銀色的小羊浮雕,意味著耶穌作為「上帝的羊羔」,以無罪之身作為祭物,成為「代罪羔羊」;順著「祭物」往上,則可以看到天花板上表現出祂再臨的審判與永生的盼望。

蜜月D04-09.jpg

▲據說威斯教堂算是台灣旅遊業的私房景點,很少遇到其他國家成團的遊客。

聖殿前方靠近祭壇的紅色柱子代表基督的寶血,側面的藍色柱子則象徵上帝的愛。教堂裡還有拉丁4大教父的雕像,分別是耶柔米、安波羅修、奧古斯丁與大貴格利,4尊雕像座落在教堂的兩側。

蜜月D04-08.jpg

▲歷史悠久的管風琴,搭配洛可可風格更顯華麗。

教堂背面2樓的管風琴可以追溯到1757年,不過後來經過多次擴充與整修,才變成今日的樣貌。教會正試圖以90萬美元來清理、維護這些管風琴的音管。

蜜月D04-12.jpg

▲由於主祭壇的傳說太迷人,兩側的兄弟會祭壇往往被人忽略。

除了「受鞭打的耶穌」主祭壇外,教堂中間兩側各有一個兄弟會祭壇;左側為「貧窮靈魂兄弟會」,右側為上圖的「威斯鞭傷救主兄弟會」。

蜜月D04-13.jpg

▲看起來很有歷史感的奉獻箱,上面貼了字條反而破壞了整體感。

在教堂的後頭有個鑄鐵的奉獻箱,一邊寫著「請」(Bitte),一邊寫著「謝謝」(Danke);威斯教堂有很長一段時間就是靠著各國朝聖者的捐獻而得以重建,我也有幸成為當中的一份子,投了一枚硬幣。

蜜月D04-14.jpg

▲教堂旁綠草如茵,遠方阿爾卑斯山脈積雪未融,小鎮恬靜讓人有安詳的氣氛。

威斯教堂旁有一大片草原,遠方更看得到阿爾卑斯山脈,這個威斯小鎮,還是繼續保持這樣的閒適比較好,希望這個私房景點不要愈來愈商業化。

蜜月D04-15.jpg

▲德國公平牛奶,貴一點,但好一點。

路上偶爾為看到漆了德國國旗的乳牛雕塑,通常這個雕塑的身上還會寫「Die faire Milch」,雕塑會立在各大小型牧場旁,意思是「公平牛奶」。公平牛奶是個龐大的議題,簡單的說,牛奶及其製品如奶酪、酸奶甚至巧克力,因為正常養殖乳牛的成本已經高過牛奶的售價,以致於農民必須以犧牲環境的手段取得價格低廉的牛奶,譬如降低飼料成本、空間租金等等,長久以往,我們將會面臨牛奶變少、品質變差、養殖又不人道的乳牛業。

公平牛奶的售價比起一般的牛奶較高一些,但是它保障了從飼料業者到酪農都能獲得一定的收入,並以不破壞環境為前提,甚至以最短運送距離,降低碳足跡來提供安全的牛奶,歐洲有許多國家的牧場已經開始往這個方向努力。

公平牛奶的概念有點類似台灣流行的公平交易咖啡,不過更激進的反省,是應該檢討人類的飲食;倘若我們一味依靠公平牛奶,那麼勢必要蓋愈來愈多的公平牛奶牧場,牧場愈蓋愈多愈大,最終仍然是傷害環境。更節制、多樣化的飲食,恐怕才是人類最終追求的目標。

蜜月D04-16.jpg

▲天氣晴朗,溫度宜人,高天鵝堡黃得發亮。

遊覽車抵達下個目的地小鎮霍恩施萬高(Hohenschwangau),這裡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新天鵝堡所在地,每年有200萬人次的旅客來此參觀。在中世紀這個地區建有4座城堡,不過到了1830年代只剩下廢墟,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在其中1座「前天鵝石城堡」上重新蓋了「高天鵝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也就是小五背後的黃色城堡。

蜜月D04-17.jpg

▲城堡最高處有個天鵝雕像,無奈手抖,只能遠遠的拍。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為號稱巴伐利亞童話國王路德維希二世(LOUIS II de BAVIERE)的父親,路德維希二世多數時間都在高天鵝堡內度過。高天鵝堡內的浪漫主義風格深深影響路德維希二世的性格,也使路德維希二世蓋了包括新天鵝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等許多著名建築。

蜜月D04-18.jpg

▲阿爾卑斯湖有許多野生天鵝棲息,難怪附近的城堡都跟天鵝有關。

霍恩施萬高有個著名的阿爾卑斯湖(Alpsee),湖長1.9公里,海岸線周長約4.7公里,深度則可達62公尺。阿爾卑斯湖被認為是德國最乾淨的湖泊之一,在夏天可以於湖上划船,冬天則可以在上頭溜冰。至於我們前往的春天,則是沿岸施工中,只能照張像。

蜜月D04-19.jpg

▲帶單眼出門拍合照時不一定找得到熟悉的人幫忙,一群人就方便多了。

霍恩施萬高小鎮上難得的合影,後方有當地的五月柱(Maibaum),下午要前往的新天鵝堡遠遠的也入鏡了。

蜜月D04-20.jpg    

▲在巴伐利亞的五月柱上藍白相間條紋,正好與邦旗藍天白雲格子同色。

五月柱的來源已經不可考,最早關於五月柱的描繪在西元1590年出現於慕尼黑皇居的一幅濕壁畫上。關於五月柱的意義,各家考古學者的看法不太一樣,可能來自於日耳曼古老宗教的傳統、世界之樹的象徵、甚至是陽具崇拜的記號。不論如何,歐洲各地迄今仍然有許多鄉鎮城市中看得到五月柱,而且還是當地居民很重視的傳統文化。

五月柱上有許多裝飾的牌子,這些牌子代表了當地居民的職業,因此不同城鎮的五月柱上的內容是不同的。在巴伐利亞,豎立五月柱是個重要的慶典,通常在4月30日、5月1日或聖靈降臨節時要豎立起新的五月柱,接著鎮上年輕男子必須徹夜不眠守護著五月柱,避免被鄰村的男子偷走,同時也會想盡辦法偷竊鄰村的五月柱。在這個傳統中,有著偷竊者必須將五月柱完好無缺歸還給失主,過程中可以有暴力行為、協商過程不得驚動警方與法庭等規定。

五月柱失竊對村裡來說,是很丟臉的事,失竊的一方需要以整車的啤酒與食物去換回五月柱,如果拒絕付出贖金,則柱子則可被沒收。

蜜月D04-21.jpg

▲沿途有馬糞也就不足為奇了。

觀光馬車是福森的特色之一,來回於新天鵝堡與山下的村鎮間。不過司機很有個性,不管客人時間急不急,一定要湊滿人數才可以發車,還不能退票。

蜜月D04-22.jpg

▲遠眺山間的新天鵝堡,午飯後就準備上山了。

這張相片的重點其實在左下角的旅館名「HOTEL MÜLLER」,原來老弟在這裡開店了!

蜜月D04-23.jpg

▲德國香腸怎麼吃都吃不膩!

午餐為德國香腸,主菜份量雖不多,三道式餐點的份量還是很足夠。

蜜月D04-24.jpg

▲德國慕尼黑的MAN車,比起台北市的拼裝公車進步了好幾世代。

吃飽飯後,搭乘公車上山去,搭乘現代化的冷氣公車或吹自然風的悠閒馬車各有優點,為了時間上的優勢,大夥兒還是搭了公車。

蜜月D04-25.jpg

▲戴上墨鏡迷人依舊的小五~看來沒把眼鏡壞掉的事放在心上XD

公車寬敞又舒適,雖然比較晚上車,沒辦法坐在一起,不過這段路程並不長,一下子就到站了。

蜜月D04-26.jpg

▲不知道該說陽春還是精緻的路標。

公車能到達的高度有限,剩下的路還是得自己走。在交叉路口看到了個指標,只有圖案與陽春的箭頭,全無文字說明,但也簡單明瞭。往上直走可以到達瑪麗安橋(Marienbrücke),往左則是直接前往新天鵝堡。

蜜月D04-27.jpg

▲本來想說林木蔥鬱,不過事實上初春的大地還略顯冷清。

新天鵝堡是重頭戲,當然要留在最後慢慢品味,於是就先上行往瑪麗安橋走去。

蜜月D04-28.jpg

▲看到相機還是要微笑,其實爬得有點喘……。

上坡很陡,說到底就是在爬山。回想起來,在德國走山路也是個蠻特別的體驗,四周的地貌都與熱帶島嶼的山上不同。

蜜月D04-29.jpg  

▲瑪麗安橋旁有塊簡介,以德文與英式英文對照而成。

瑪麗安橋由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在1845年所搭建,以自己的妻子瑪麗為名。他發現了這處有著陡峭石壁的波拉特峽谷(Pöllatschlucht),而路德維希二世小時候便常跟父親來此,也愛上了這個地方。原本的瑪麗安橋是木質圍欄橋,路德維希二世為了要讓橋看起來更高雅,於是在1866年將橋樑改建成鐵製的懸臂樑。

路德維希二世曾經在1881年的一封信裡寫道:「從橋上看過去的風景非常迷人,特別是從橋上看城堡的景觀,會讓瓦特堡(Wartburg)都相形失色。」瓦特堡現為聯合國文化遺產,1521~1522年間,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曾易名躲藏於瓦特堡,並在這段期間完成了新約聖經的德文譯本,這是聖經第一次被翻譯為現代語言。

瓦特堡一直是歌唱比賽的重要場地,路德維希二世也曾於1867年訪問此地,並且由於欣賞華格納的歌劇作品,便仿製瓦特堡的宴會廳搭建了新天鵝堡中的「歌手廳」,歌手廳中裝飾了許多記錄華格納歌劇中英雄的油畫。

蜜月D04-30.jpg

▲瑪麗安橋遠眺新天鵝堡南面,橋上是最佳拍攝地點之一。

中世紀建有4座城堡的天鵝堡地區,其中一座被現存的高天鵝堡取代,剩下的3座城堡中,1座已經不復存在,另外2座則是被路德維希二世將廢墟炸掉,在其上蓋了「新天鵝堡」。

對路德維希二世來說,新天鵝堡是他的行宮之一,然而自1869年開始,在17年的建築期間裡,他在新天鵝堡只停留了不到200天,而且當時只有1/3的房間完工。本來新天鵝堡是按照路德維希二世理想中的夢幻城堡所打造,他卻無緣見到城堡完工,1886年路德維希二世死後6個禮拜,城堡就對外開放,在旺季每天參觀人數高達5000人次。城堡完成於1892年,然而部分房間卻迄今始終沒有完全整建完畢。

蜜月D04-31.jpg

▲新天鵝堡四季皆有不同的風采,初春的稀疏綠意大概是最無趣的時候。

沒有功德心的遊客到處都有,瑪麗安橋上也不例外,寫滿了世界各地的塗鴉。瑪麗安橋橫亙在波拉特峽谷之間,往下看陡峭的河流與瀑布,真會令人腿軟。小五的松鼠配上富士X-TRA 400,在晴天拍出來的色彩,為初春的新天鵝堡增添了不少味道。

蜜月D04-32.jpg

▲習慣開大光圈,有時要拍人帶景的照片就會忘了縮光圈,導致背景糊掉。

天氣雖好,海拔不低的橋上,尤其又在峽谷間,風還是挺強的;在橋上和新天鵝堡一起拍照留念,大概是觀光客來到這個地方一定得做的事情之一,我也不免俗的湊一腳。

許多現代仿造的城堡都參考了新天鵝堡的設計,譬如在美國加州與香港的迪士尼樂園中的睡美人城堡,就是一例。

蜜月D04-33.jpg  

▲這個角度看來是在拍尚未融雪的山頂。

即便出大太陽,山頂仍然白雪皚皚,陽光從雲霧間露出,灑在冷冽的山頭,形成十分難得的景象。

蜜月D04-34.jpg

▲合照不多的我們,總是得和新天鵝堡來張相吧。

在橋上照完相後,步行前往新天鵝堡,準備參觀本日的重頭戲。順著一個下坡,新天鵝堡出現在眾人眼前!

蜜月D04-35.jpg

▲雄偉的門樓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樣的建築風景?

城堡的入口是位於東邊的門樓(Torhaus),門樓普遍存在於歐洲的法國、奧地利與德國,它最早是用來保護城堡或城鎮的主要出入口,通常會有守衛駐紮。不過在中世紀以後,這些門樓的實用性逐漸降低,多數變成大家豪宅的氣派裝飾建物。

蜜月D04-36.jpg

▲門樓是整個新天鵝堡最早完工的一部分。

門樓是整個新天鵝堡最早完成的一部分,也是路德維希二世少數生前親眼看見完整模樣的部分。在路德維希二世1886年去世時,新天鵝堡只有門樓與主要宮殿(Palas)的一部分完工,許多今日可見的高塔,當時都還搭著鷹架。

蜜月D04-37.jpg

▲小五拿著入場門票,喜孜孜的準備參觀內部了!

穿過門樓,還有一道關卡,需要等候叫號才能夠一組一組由導覽帶隊進入內部參觀。在等待入場時,外側也有許多值得拍照的地方。新天鵝堡從門樓進來後,分為上下層結構,下層結構可以直接進入城堡內,上層結構則可從外部樓梯上到一個廣場,我們在廣場前拍了合照。這個地方原本規劃為一個城堡內的教堂,不過從未被實現。

身後左邊是個涼亭建築,中央是主要宮殿,而右邊則是個設有裝飾性拱廊(Blind arcade)名叫「貴族之家」的三層樓建築,並連接著一座45公尺高,有別於其他圓塔的特殊方形塔。

 蜜月D04-38.jpg

▲回到下層,抬頭可見十分搶眼的方形塔樓。

新天鵝堡有許多細緻的建築語彙,實在不是我們看熱鬧的外行人能夠很快察覺的,儘管如此,熱愛藝術的路德維希二世所打造的新天鵝堡,還是能讓人在不懂建築的情況下,單純的欣賞它的特殊與美麗。

蜜月D04-39.jpg

▲470號可以入場了,趕緊排隊吧!

時間差不多了,走回下層入口排隊等候入場。照片左側樓梯通往上層建築,而進入城堡中,則從下層依序經過兩個閘口入內參觀。每個人會領到一個無線導覽擴音機,在每個號碼的團體進入各個房間時,會由服務人員開啟導覽,這時要把擴音機放到耳旁,可聽到針對該房間的華語導覽。城堡內部是不能拍照的,以下為Wiki上關於內部的幾張相片:

Neuschwanstein_singer

▲歌手廳(Sängersaal)

Neuschwanstein_throne_room.jpg

▲王座廳(Thronsaal)

Neuschwanstein_drawing_room.jpg

▲繪圖室(Wohnzimmer)

Neuschwanstein_study.jpg

▲書房(Arbeitszimmer)

Neuschwanstein_dining_room.jpg

▲飯廳(Speisezimmer)

Neuschwanstein_bedroom.jpg

▲臥室(Schlafzimmer)

蜜月D04-40.jpg

▲經過了一場目眩神迷的導覽後,還是得上個廁所休息一下。

城堡內共有200多個大大小小的房間,但是最後完成裝潢的只有大廳和15個房間。從中可以看到了路德維希二世的獨特藝術品味,以及貸款負債達1400萬馬克,也要繼續蓋下去,極盡奢華之能事的各式特色裝飾。

蜜月D04-41.jpg

▲城堡內部禁止拍照,往外拍倒是沒有限制。

由於城堡內不是每個房間都按照預定蓋好,蓋好的房間有經過裝潢的更少,因此參觀路線也經過了幾個沒有裝潢的空房間。這間空房間按照位置判斷,應該位於塔樓的北面,除了對外窗,也有向下的樓梯。從天鵝堡內往外看,有山有湖有小鎮,景致十分迷人。

到了這裡之前,已經歸還導覽擴音機了,感覺上應該可以開始拍照,不過能夠拍的東西所剩不多,都是些沒有裝潢的空間,除了在出口前還能看到掌管全城堡上百人伙食的廚房,精采的部分恐怕都只能夠上網找圖了。

蜜月D04-42.jpg

▲紀念品部什麼都有,沒有在這裡留下點買路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2011年4月初,台幣兌歐元大約是1:41,其實一個城堡飾品合台幣400元並不是太高價,不過最後還是沒有下手,因為買了實在不知道要做什麼。沒有來過新天鵝堡的親友們,收到新天鵝堡的模型,大概也不會有什麼特別的體會。於是在理智的把持下,只買了一個5塊歐元的木雕窗花當作禮品。

蜜月D04-43.jpg

▲走在城堡內的地道中,感覺像在拍二戰戰爭片。

下了塔樓後,是城堡的廚房;通過了廚房會進入一個長長的地道,並迎向出口的大門。

蜜月D04-44.jpg

▲走到了Exit標示前,代表著新天鵝堡的參觀告一段落。

地道盡頭的厚重木門是關著的,門上的Exit標示,清楚的要我們推開這道木門。開啟木門後,我們也即將從夢幻的城堡回到了現實世界。

蜜月D04-45.jpg

▲驅車離去前,回首再望一眼山麓上的新天鵝堡。

從新天鵝堡散步走下山至霍恩施萬高,結束了這天的重點行程,接著要驅車前往位於奧地利的旅館囉!

蜜月D04-46.jpg

▲德國高速公路上瞥見寫著Hörbranz的閘口,這是個奧地利的邊境城市,我們進入奧國了!

德國與奧地利都是《申根公約》的成員國,因此互相取消邊境檢查。邊境仍然有象徵性的檢查哨與哨兵,不過從德國進入奧地利車子連停都不用停,直接開過去。

蜜月D04-47.jpg

▲第4天晚上住在Mercure飯店,飯店還有附設賭場!

由Hörbranz進入奧地利後繼續往南,來到奧地利最西邊的福拉爾貝格邦(Vorarlberg)首府布雷根茨(Bregenz)。這天晚上下榻在布雷根茨的Mercure飯店,飯店就在波登湖(Bodensee)湖畔。

Mercure飯店是法國Accor連鎖飯店集團旗下的一個品牌,Mercure品牌的飯店星級在3~4星都有,全球目前共有694間Mercure飯店。之所以特別提出來,是因為未來幾天,我們還會住分屬美國、比利時飯店集團的Holiday Inn、Radison Blu,屆時在來仔細欣賞各自的特色。

蜜月D04-48.jpg

▲配色大膽豔麗的餐廳,經過早上的事件,大家對開放式餐廳都多了分警覺。

這天也許是因為比較早抵達飯店,加上往南進入奧地利後日照時間變長的關係,分配完房間後,天色還很亮,有許多時間可以自由在外逛逛。

不過來到奧地利其實並不是原先計畫中的事,原本應該還有個米爾斯堡的行程,也會從德國直接乘坐渡輪進入瑞士。之所以改變地點到奧地利,很可能是因為上午失竊的事件,使導遊需要以跳過一個景點的時間,提早送大家回飯店,並帶Yuan與Ting去警局備案,以便取得報案證明,等到依行程前往瑞士時,才能經由台灣官方的「駐瑞士台北文化經濟代表團」辦理臨時護照。

從新天鵝堡到奧地利波登湖畔,比起經由米爾斯堡搭渡輪進入瑞士,距離上來得較近,雖然少了一個行程,但是卻意外能夠在奧地利住一晚,自由活動時間也是很難能可貴的經驗,甚至讓我有賺到了的感覺。

蜜月D04-49.jpg

▲明亮如鏡的天花板,成了拍合照的好工具。

也許是因為臨時更換旅館,所以房間與人名的確認上有一些問題,等待的時間拖得有點長,大家紛紛自己找事做。希望Yuan與Ting揮別上午的遺憾,未來還有一半的旅程,要開心的過,不然才是虧大了!

蜜月D04-50.jpg

▲多人合照之外,兩人合照也要來一下~

搞了半天,才發現Mercure飯店看不懂華文姓名的音譯,一律以姓氏登錄房間,以致於無法分辨同姓旅客的房間,只好重新分配一次,在大廳枯等的時間裡,只好拍些照片玩玩囉!

蜜月D04-51.jpg

▲總算確定房間,111號房我們來了!

重新分配房號後,準備回房卸下一天的疲累,並期待晚點出外散步的時光。

蜜月D04-52.jpg

▲有別於大廳的熱情,房間裡的裝潢走的是比較安穩的配色。

房間整潔樸素,Mercure不愧是連鎖飯店,可以順利搜尋到Wi-fi,只可惜免費帳號一直無法登入,推測也是因為華文音譯的問題,以致於房間網路登錄的人名與實際入住的人名不一致。

幸好Mercure很有誠意解決問題,直接提供付費帳號的密碼,讓我順利使用網路。

蜜月D04-53.jpg

▲Mercure飯店入口,這裡一共有94間客房。

布雷根茨的Mercure入住價格是84歐元起,大概等於3500元新台幣,以交通方便、鄰近景點來看,算是十分划算的4星級飯店。

準備前往波登湖畔散步!由於在歐洲,甚至世界各地都有「Bodensee」,因此15世紀時瑞士的康斯坦茨議會便將湖名改為「Lake Constance」;不過在德國,一般還是使用「Bodensee」。不管是Bodensee還是Lake Constance,翻譯成華文一般都還是寫成「波登湖」。

蜜月D04-54.jpg

▲以《馬拉之死》為主題的湖上舞台,正在搭建中。

散步時,走進了「布雷根茨音樂節」(Bregenzer Festspiele)的劇場中,朝向湖面的座位,有一座正在搭建中的湖上舞台,在湖中搭建的布景以名畫《馬拉之死》為設計藍本,巨人頭像令人震撼萬分。

音樂節起源於2次世界大戰後,布雷根茨大部分地區都被轟炸,人口銳減,還活著的人在絕望的處境中提出,不如來創立個音樂節!於是布雷根茨利用波登湖美景舞台做為號召,成功吸引世界的目光。

布雷根茨音樂節每年固定於7~8月演出一場戲碼,舞台劇到處都有,這裡最特別的是將場景搭建在湖中央。我們在4月5日就看到正在搭建的場景,而8天後列支敦斯登的媒體volksblattTV也報導了這個籌備中的盛事:

這個舞台2011、2012年要演出的劇名為「André Chénier」,是義大利作曲家Umberto Giordano的作品,將於2011年7月20日晚上9時15分首演。我們可以花點時間來看看官方的預告片:

即將登場的舞台劇肯定精采可期,我們還可以在官網上回顧一下之前的舞台設計過過癮:布雷根茨音樂節歷年舞台

蜜月D04-55.jpg

▲小五獨佔看台上的7000個座位!

日本青春校園劇中,時常會有棒球場加油的情節,拿這布雷根茨音樂節的看台座位假裝一下。

蜜月D04-56.jpg

▲令人摸不著頭緒的「飲水機」。

誤打誤撞散步走入著名的布雷根茨音樂節劇場,但在劇場外,還有一個健身中心,以及一條極為適合散步、運動的湖畔小徑。來往有許多人在慢跑、騎單車,或和我們一樣,只是單純的散步。我發現了這個紅色的水拴,按照在台灣的印象,這猶如瘦高版的消防栓,但仔細一看,上頭寫著「Trinkwasser」,也就是「飲用水」。這,根本就是公共「飲水機」啊!

蜜月D04-57.jpg

▲大自然的豐富,在鉅觀與微觀中不斷觸動旅人的神經。

這天下午充分享受歐洲的陽光與湖邊清新的空氣,一路上拍拍停停,拍了超過500張相片。

蜜月D04-58.jpg

▲平坦的馬路,讓推著嬰兒車的少婦也能輕鬆享受下午時光。

此路綿延無盡頭,說不定真的可以繞著湖走一圈,只是湖岸線長約200公里,而且這麼一來,會進入瑞士,再經過德國,然後重回奧地利,我還是別痴人說夢了。

蜜月D04-59.jpg

▲台灣觀光客的標準行徑,到哪裡都拍照。

小五拍下我的標準裝備,側背相機包、單眼、以及一件薄夾克。像極了劉姥姥進大觀園似的觀光客。

蜜月D04-60.jpg

▲步道過個橋與市立游泳池、健身娛樂設施相連,可以直接穿過去。

湖邊步道與布雷根茨市立公用事業有限公司所設立的海灘、游泳池、運動場等設施相連,雖然沒有門票等證件無法入場,不過順著步道穿過這些設施還是沒有問題。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市立公用事業公司供給市民的天然氣管線、自來水管線等設施。

公用設備與市民運動、娛樂設施結合,實在是個不錯的點子,又能提昇公司形象,只要不是用一些強徵土地的狗屁倒灶手段來建設的話,還蠻有看頭的。

蜜月D04-61.jpg

▲夕陽西下,看看時間也該打道回府了。

晚飯時間將至,準備折返回飯店用餐。小五拍下奧地利的夕陽,且將這一刻留下,成為日後細細品味的回憶。

蜜月D04-62.jpg

▲晚上在Mercure飯店裡享用魚排,連續幾天的肉類,終於有一餐吃魚。

晚餐時間在飯店享用魚排,雖然魚排吃起來的味道不令人驚豔,但是仍然有一定的水準;更重要的是,下午前往報案的Yuan與Ting,在晚餐時間終於完成報案相關手續,回來一起用餐了。

蜜月D04-63.jpg

▲奧地利的報案證明單長這樣。

報案證明如上圖,大家笑說,這張值得留念的報案證明將來回台灣後一定要裱框留念,畢竟這可是以損失數萬元與護照失竊所換來的啊!

蜜月D04-64.jpg

▲入夜,「布雷根茨音樂節」的劇場燈火通明,卻沒見到什麼人進出。

吃飽飯後,幾個好友一方面陪Yuan與Ting逛逛這個美麗的布雷根茨,一方面也欣喜於這個小小的夜遊,下午往步道的西南方走去,這次夜間散步,往步道的另一頭晃晃。

布雷根茨音樂節的劇場除了湖上舞台之外,還有4個表演廳,分別規劃做不同的功能,演出許多戲劇與音樂會,可惜沒有機會進去一飽眼、耳福。

蜜月D04-65.jpg

▲夜晚的湖邊餐廳是個明顯地標,許多客人酒酣耳熟,在露天座位上熱情交談,好不熱鬧。

接近一處碼頭邊,有間美麗的湖邊小酒館(Wirtshaus am See),酒館具有35個座位,提供許多當地家常菜、海鮮與鹿肉;此外,店內的冰淇淋也受到不少饕客的喜愛。

蜜月D04-66.jpg

▲為了隔天的充足精神,還是得好好的回飯店睡一覺。      

即將前往瑞士,希望晚上能夠有個好眠,意外造訪的奧地利,實在是個驚喜!
arrow
arrow

    YiL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