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蜜月D05-01.JPG

▲第5天上午,搭船前往康斯坦茨,路標上的渡輪指示,清楚標明方向。

從奧地利驅車前往米爾斯堡(Meersburg),搭乘大型渡輪前往康斯坦茨(Konstanz)。原本前一天應該在米爾斯堡停留,參觀城堡等景點,不過換到了奧地利布雷根茨,似乎是更棒的意外。

康斯坦茨是德國西南邊的城市,緊鄰波登湖畔,是個港口城市,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Konstanz地名可以追溯至西元3~4世紀的羅馬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一世(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us),他在這個地方建築防禦工事,與日耳曼人有過一戰。隨後開創君士坦丁王朝,並生下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

蜜月D05-02.JPG

▲前進,直接把車開進船裡吧!

到了橫渡波登湖的港口,大型渡輪等在碼頭邊,這種可以容納機車、汽車、貨車乃至於大型巴士的渡輪,是當地常見的運輸工具。這輛渡輪即將帶領我們橫渡湖泊,進入德國與瑞士交界的康斯坦茨。

德國使用英制單位,因此進船的速限為10英里,也就是大約時速16公里,總之,出入渡輪還是小心為上。

蜜月D05-03.JPG

▲狹窄卻乾淨無異味的男廁。

上船後,先去上個廁所。男廁十分狹窄,但是沒有任何異味;除了烘手機,也有因應冬天低溫的暖氣。雖然乾淨,地上顯然有一張之前使用者留下的擦手紙……。

蜜月D05-04.JPG

▲宜人的甲板,可以在這兒吹吹海風聊聊天。

船側的甲板並不寬,主要是將空間放到中間室內區域,畢竟在冬天,不會有太多人希望待在外側。不過4月倒是個尷尬的季節,待在外頭還有點冷,又捨不得進室內。

蜜月D05-05.JPG

▲另一艘即將靠岸的渡輪,與我們擦肩而過。

渡輪上形形色色的人、車都有,由於地形的關係,乘坐渡輪大約只要走陸路的1/10距離,即便渡輪速度較汽車慢,時間上還是快上許多。

蜜月D05-06.JPG

▲渡輪緩緩開出,這趟旅程乘坐的交通工具應該不下10種,十分難得。

第一次乘坐這種大型渡輪,和高雄鼓山至旗津之間的渡輪完全是不同等級啊!

蜜月D05-07.JPG

▲小五也拿出相機開始捕捉眼前的美景!

由於緯度不同,同樣是湖邊,景色就是不一樣。倒不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平心而論,台灣的湖光山色也不會差到哪去,只是對於新鮮的景致,總是有一股讚嘆這個世界真美麗的喜悅。

蜜月D05-08.JPG

▲6個人都在甲板上,趕快來照張大合照吧!

整段行程大約20多分鐘,大家就在甲板上照照相,聊聊天,吹吹風;清晨仍有大霧,風景照都灰矇矇的,不如抓緊機會,與小江、Ellvy、Yuan與Ting來張6人合照,多留一點紀念。

蜜月D05-09.JPG

▲船尾回望來時路,如此夢幻的異國之旅,得用力裝滿更多的回憶。

在不趕時間的行程中,搭船一向是浪漫的交通方式,徐緩的步調讓人有更多駐足觀看的時間;略微顛簸的行進,也使人更加依偎在一起。

蜜月D05-10.JPG

▲靠岸,準備向瑞士出發!

渡輪廣播著即將靠岸的提醒,接著要從德國的康斯坦茨經由陸路前進瑞士。雖然自從一早出門後,就以遊樂的心情參與各個交通行程中,不過這下子,總算要前往所謂的「景點」了。

康斯坦茨這個地方對基督徒還有一個值得記念之處,1414~1418年間,康斯坦茨舉辦了第16次宗教會議,史稱「康斯坦茨會議」,這次會議除了選出馬丁五世(Martin V)為教宗,最重要的影響在於判決宗教改革先驅揚‧胡斯(Jan Hus)為異端,處以火刑,隨後引爆胡斯戰爭;他的思想大大的影響了16世紀的馬丁路德與其發起的改教運動。

蜜月D05-11.JPG

▲進入瑞士,各大城的指標都出現了,每個地方都好想去啊!

一條路往前開,不知不覺就穿過邊界,抵達瑞士了。指標上的Bern(伯恩)為瑞士首都、Zürich(蘇黎世)為瑞士最大城市、Basel(巴賽爾)是瑞士第三大城、Flughafen則是指機場。剩下的Luzern(琉森)就是我們的目的地,那裡有座全世界最令人悲傷、感動的石雕。

蜜月D05-12.JPG

▲上午的霧不知不覺的散了,藍天微雲好似雀躍的心情。

也許是因為緯度的關係,瑞士的地景與德國不同,很容易就能感覺出來;整體來說,比較接近奧地利,但與奧地利又有些許微妙的差別。

蜜月D05-13.JPG

▲腳踏車也有自己的紅綠燈,可千萬別亂闖。

西歐國家有許多城市積極推動低碳生活,以腳踏車作為代步工具,也常能看到專門設計給單車族的交通號誌。

瑞士曾有過一支舉世聞名的陸軍腳踏車部隊,自1891年開始,為了因應特殊地情,而創建了一支精銳的腳踏車部隊,能夠安靜、迅速的在各種地形中移動。全盛時期的腳踏車旅有5營3000人,騎乘7段變速的軍用腳踏車;可惜在2003年瑞士國防部以精實與現代化為由,將腳踏車旅裁撤了。

蜜月D05-14.JPG

▲抵達琉森,瑞士中部的社會、經濟與文化中心。

琉森是個從西元7世紀左右開始,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城市,原本是琉森湖盼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2010年全球最受歡迎旅遊城市第5名。琉森於1332年加入瑞士聯邦,在宗教改革時,也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重鎮,力抗改教運動。

蜜月D05-15.JPG

▲琉森的垂死獅子像堪稱是琉森鎮市之寶,負傷的雄獅神情哀傷動人。

到了琉森,一定得前往獅子紀念碑朝聖一番,這個著名的地標紀念著一段淒美忠貞的故事。

瑞士雇傭兵有悠久的傳統,並享有良好的名聲,17世紀開始,瑞士雇傭兵也擔任一部份法國皇室的警備工作。1792年正值法國大革命期間,革命黨人攻入巴黎杜樂麗宮,當時做為守衛的1100名瑞士雇傭兵堅守崗位,守護城堡抵禦襲擊的民眾,並為路易16世爭取順利逃脫的時間;最後,有超過700名瑞士雇傭兵在這場戰鬥中或投降後喪生。

蜜月D05-16.JPG

▲獅像雕刻高6公尺、長10公尺,親眼目睹整面石牆所帶來的衝擊非常強烈。

當時有位正在琉森休假的雇傭兵Karl Pfyffer von Altishofen,沒有參與到巴黎杜樂麗宮的戰鬥,他認為這段代表著忠誠的歷史不應該被人們忘記,為了記念同袍的犧牲,於1818年開始募款,籌建這座紀念碑。這個垂死獅子像於1821年8月落成公開,由丹麥雕塑家巴特爾‧托瓦爾森(Bertel Thorvaldsen)設計,並請康斯坦茨的雕刻師盧卡斯‧阿霍恩(Lukas Ahorn)所鑿成的。

雕刻內容為一隻神情哀戚,代表著瑞士雇傭兵的負傷獅子,倒臥的身上被長矛刺穿,卻保護著一面象徵法國皇室的百合花飾盾牌,旁邊還枕著一面瑞士國徽盾牌。在石像上方寫著一句拉丁文「HELVETIORUM FIDEI AC VIRTUTI」(獻給忠誠、勇敢的瑞士);下方第一排則標示了事件的日期「DIE X AUGUSTI II ET III SEPTEMBRIS MDCCXCII」(1792年8月10日;9月2、3日)。此外,更列出了大約的罹難人數760人(DCCLX=760)、生還人數350人(CCCL=350),並刻上部分罹難、生還軍官的姓名。

原本這個紀念碑是私有地,琉森官方於1882年將此處買下,免費開放給遊客參觀,並在後方打造一個冰河主題公園,裡頭除了包含數百萬年前的冰川遺跡、博物館、觀測塔、花園之外,還有一個建於1896年鏡子迷宮,很快就成為琉森的主要景點。

蜜月D05-17.JPG

▲獅子拍一堆,合照還是得拜託他人幫忙啊!感謝Ting的友情贊助。

根據稗官野史,丹麥雕塑家巴特爾‧托瓦爾森開始設計紀念碑後,得知報酬與原先承諾的不同,無法支付他完成工作,導致雙方關係緊張。出於對當年忠誠雇傭兵的尊重,他決定不改變原先躺在洞穴中的獅子設計,但是卻把洞穴周圍的形狀隱約勾勒成一隻豬的側面,作為不滿的隱喻。雇傭兵是獅子,後來食言的瑞士人卻……。到底有沒有這回事,大家看看洞穴邊緣的形狀,覺得如何?

美國文學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便讚嘆這是世界上最令人悲傷、動容的岩石。語出自馬克‧吐溫1880年的作品《浪跡海外》(A Tramp Abroad)第26章,原文摘錄如下:

The commerce of Lucerne consists mainly in gimcrackery of the souvenir sort; the shops are packed with Alpine crystals, photographs of scenery, and wooden and ivory carvings. I will not conceal the fact that miniature figures of the Lion of Lucerne are to be had in them. Millions of them. But they are libels upon him, every one of them. There is a subtle something about the majestic pathos of the original which the copyist cannot get. Even the sun fails to get it; both the photographer and the carver give you a dying lion, and that is all. The shape is right, the attitude is right, the proportions are right, but that indescribable something which makes the Lion of Lucerne the most mournful and moving piece of stone in the world, is wanting.

The Lion lies in his lair in the perpendicular face of a low cliff--for he is carved from the living rock of the cliff. His size is colossal, his attitude is noble. How head is bowed, the broken spear is sticking in his shoulder, his protecting paw rests upon the lilies of France. Vines hang down the cliff and wave in the wind, and a clear stream trickles from above and empties into a pond at the base, and in the smooth surface of the pond the lion is mirrored, among the water-lilies.

Around about are green trees and grass. The place is a sheltered, reposeful woodland nook, remote from noise and stir and confusion--and all this is fitting, for lions do die in such places, and not on granite pedestals in public squares fenced with fancy iron railings. The Lion of Lucerne would be impressive anywhere, but nowhere so impressive as where he is.

蜜月D05-18.jpg

▲遠眺雙塔教堂,教堂兩旁就是墓地,埋葬著琉森的貴族們。

聖萊奧德伽爾教堂(St. Leodegar im Hof)也許不是琉森最有名的景點,但是卻是最顯眼的地標,雙塔哥德式建築高聳直破琉森天際線,可惜位於主要幹道路衝,相片怎麼照都有一堆電線橫亙(要到河的另一邊才照得起來)。聖萊奧德伽爾教堂的地基初建於8世紀的修道院上,目前同時是個教區教堂,也是個修道院教堂,因此也被稱為修道院教堂(Abbey Court Church)。

原本的教堂於1633年遭逢大火,並在1633~1639年間重建,是德國後期文藝復興時期最大的天主教堂;教堂內有一座4950根音管的巨大管風琴,並不定期有音樂會演出,可惜由於時間的關係,沒能入內參觀。

蜜月D05-19.jpg

▲瑞士最古老的木橋,也是琉森最著名的明信片代表風景之一。

卡貝爾橋(Kapellbrücke)建於1333年,是歐洲有紀錄以來最古老的有頂木造的桁架橋,橫跨羅伊斯河(Reuss)。然而1993年整座橋有2/3於一場火災中付之一炬,1994年很快就重建完成,對外開放。迄今橋上仍有當年火災燻黑木頭的痕跡。

卡貝爾橋原本是琉森的防禦建築,最初長達200公尺,後來因為開發,到了1835年僅餘約170公尺。木橋上有2個轉折點,近中央處有個磚造的八角型水塔(Wasserturm),此水塔原本做為監獄、拷問所,後來也作為市政檔案館等用途;如今八角水塔為盧森砲兵協會所有,並不常對外開放,但設有一個禮品販賣部。

蜜月D05-20.jpg

▲木橋雖經重建,仍然古色悠悠,很有歷史感。

橋內三角屋頂上有一幅幅具有編號的歷史畫作,從編號1號的野巨人開始,紀錄上原先一共有158幅可以追溯至17世紀的畫作,紀錄著琉森、瑞士的歷史,從遠古傳說、琉森守護神,到鼠疫盛行、抵抗宗教改革、促進天主教會興盛等主題。在1993年的大火前,仍有148幅畫作獲得保存,而橋上共有111幅畫作(中間的差異在1835年將橋縮短,部分畫作也被取下)。大火燒掉了多數的畫作,最終只搶救回47幅作品,並成功修復其中30幅。

蜜月D05-21.jpg

▲河堤邊林立咖啡店,在具歷史感的城鎮中,使人生活步調放緩,更加愜意。

羅伊斯河是瑞士境內第4大主要河流之一,發源於阿爾卑斯山區,並在琉森積聚了一個「琉森湖」,尾端與其他河流匯聚至萊因河,貫穿德國流入北海。

歐洲許多城市的河畔都是人文薈萃之處,城市發展的概念是如何能更「親近」河流,而不是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阻隔」有風險的河流。看看歐洲的河畔,回頭想想台北架起高牆的河堤,高聳、與人民無關,彷彿只要在堤內設個公園就好像讓河流有點用處了。不過也許要問問水利專家,在地形氣候環境不一樣的前提下,台灣到底有沒有本錢在成功治水後把堤打掉?

蜜月D05-22.jpg

▲許多人相機都朝著古橋拍,忘了背後跟橋名有關的教堂。

卡貝爾橋是音譯,它的意思是「教堂橋」,之所以被稱為教堂橋,乃是因為橋的北端座落著一間聖彼得教堂(St. Peters-kapelle),如果相機一直對著橋面,就會忘了背後有座歷史更久的教堂。目前的教堂建築雖然是18世紀「才」蓋好的,不過教會本身12世紀就已經存在,早於14世紀興建的卡貝爾橋。

蜜月D05-24.jpg

▲市區觀光也是旅遊的一部分,尤其是購物更是少不了的行程。

瑞士的物價比德國還高,而且並不使用歐元,但是逛街的時間不是天天有,看到想買的東西,還是不要慢慢比價了。在國外,時間比金錢還重要。

蜜月D05-23.jpg

▲店家外頭詼諧有趣的擺設,小五也和這家人湊成一家人。

稍微注目一下,便可以發覺這家人從嬰兒到寵物都戴上了眼鏡,這是間眼鏡行的門口,用卡通化的雕像來做為吸引顧客的花招,不知道有多大的效果? 

蜜月D05-25.jpg

▲琉森不只有古典,還有了不起的現代建築。

琉森文化會議中心(Kultur- und Kongresszentrum Luzern,KKL)是琉森頗負盛名的多功能活動中心,其中包含了一個被譽為演出古典音樂會最好的音樂廳。這個建築在1998年的啟用,聘請了當時由阿巴多(Claudio Abbado)指揮的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來此演出。

KKL由後來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法國建築師努維爾(Jean Nouvel)所設計,原先的設計概念,是將整個KKL設計於琉森湖面上,後來因為建築條件的關係被迫放棄這個想法,不過努維爾說:「如果我不能去找水,就讓水來找我。」最終,建於湖邊的KKL,引入了琉森湖的湖水,讓它看起來仍然是湖上的一部分。

蜜月D05-26.jpg

▲琉森是旅遊勝地,各國各家公民營鐵路,在這個偌大的車站裡都看得到。

琉森車站在KKL旁,我們將從這裡搭乘黃金列車(Golden Pass Line)前往下個目的地:因特拉肯(Interlaken)。

蜜月D05-27.jpg

▲歐陸觀光勝地的車站,車輛種類之多,可以使火車迷流連忘返。

這台停靠在隔壁月台的列車,從車廂上的塗裝可以判斷,是由瑞士民營的中央鐵路公司(Die Zentralbahn,zb)所有,歐洲各地,甚至視同一區域的各個公司所採用的軌道寬窄都不太一樣,zb主要營運的軌道採米軌(Metre gauge),也就是軌道寬度為1米(1000mm)。米軌盛行於南法、瑞士與中南半島等區域,約佔全球鐵道的7%。

順帶一提,標準軌(Standard Gauge)寬度為1435mm,佔全球比例約60%,比標準軌寬的軌道稱為寬軌,反之則稱為窄軌。台鐵的軌道寬度為1067mm,是清領時期英籍工程師選用的窄軌,又正好與日本軌一樣,所以日治時期繼續沿用,除了產業鐵路如阿里山小火車等,採用更窄的762mm以外,整個台鐵環島路線都是1067mm;直到興建台北捷運、高鐵後,這些軌道交通工具才改為標準軌。

軌道寬窄各有優缺點,越寬的軌道成本越高,能源消耗越多,轉彎半徑也大,但是車輛比較穩,車箱較大載客量多,行駛速度理論上也比較快;反之,較窄的軌道就適合在地形比較起伏的地區使用。

蜜月D05-28.jpg

▲即將展開鐵道之旅,帶著大包小包的衣服、巧克力等戰利品上車囉!

黃金列車由3家鐵路公司聯營,蒙特勒至茲懷斯文由MOB(Montreux-Oberland Bernois)公司經營;茲懷斯文到因特拉肯的段落由半國營,也是最大的私營鐵道公司BLS負責;我們乘坐的因特拉肯與琉森之間,則是由zb公司營運。

蜜月D05-58.jpg

▲轉自黃金列車官方網站的路線圖。

黃金列車由西向東,由蒙特勒( Montreux)開始,依序經過茲懷斯文(Zweisimmen)、因特拉肯(Interlaken)、布寧格隘口(Brünigpass),直到琉森(Luzern)。蒙特勒往西可接至日內瓦(Genève),而東邊的琉森則可繼續往東接至蘇黎世。

蜜月D05-29.jpg

▲二等艙的座椅是木頭框架的絨布椅,窗戶也是側面大玻璃。

瑞士的火車站,進車站上車沒有閘門,也不驗票的,全靠旅客自治,車上才由列車長不定時查票。從二等艙車廂上了車胡亂先拍張照片,二等艙的座椅蠻舒服的,走道兩邊每排各是2位與1位,觀景窗上有置物架。乘客不少,也有許多攜家帶眷的歐洲旅客,不過還是有不少空位。

蜜月D05-30.jpg

▲部分座位窗下會有貼上地圖的固定餐桌,除了半圓形,也有長條狀的。

地圖標示著黃金列車各個站點,以及車窗外令人目不暇給的自然風光,包括連續三個湖泊:阿爾卑納赫湖(Alpnachersee)、薩爾嫩湖(Sarnersee)、朗格湖(Lungerersee);通過海拔超過1000公尺的布寧格隘口,還有科南‧道爾小說《最後一戰》中,名偵探福爾摩斯最後決鬥、並不幸葬身的莱辛巴赫瀑布(Reichenbachfall)場景、被稱為瑞士最純淨的布里恩茨湖(Brienzersee)及旁邊的吉斯河瀑布(Giessbachfalle)等等。

蜜月D05-31.jpg

▲頭等艙的大片觀景玻璃,果然還是比二等艙還要高級。

開車後,找到了頭等艙的座位,車廂種類不同,除了大片觀景玻璃,座椅的材質、排列也不一樣。除了較寬敞的地板每排可容納2+2個座位,視野也因為觀景玻璃加高、加寬,變得更為寬廣。

蜜月D05-32.jpg

▲湖邊山光水色,讚嘆聲四起,只是會搞不清楚目前列車究竟開到哪裡了。

黃金列車貫穿瑞士風光的黃金地帶,湖畔慵懶的停著小船,碧綠湖水沁涼清澈,蔥綠山坡預告著旅遊的好季節;舒爽的天氣與休閒的環境,在在令人覺得,啊~住在歐洲,在這樣的地方生活,應該是件令人愉悅的事,也難怪瑞士被視為歐洲的度假天堂。

蜜月D05-33.jpg

▲小五也拿出相機猛拍,捕捉眼前令人感動的美景。

春光明媚,令所有人心曠神怡,相機紛紛出籠,儘管天氣大好,日頭照在觀景玻璃上使得拍照的反光嚴重,還是阻擋不了頻頻按下快門的衝動。

我雖然在鏡頭上裝了CPL,可以相當程度減輕反光,不過玻璃不是平面的,使用CPL遇上彎曲的玻璃會產生彩虹紋,照出來的相片失敗率也不小……。

蜜月D05-34.jpg

▲從車尾的窗戶往後拍,我們正超過一台準備靠站的zb新型跨區通勤列車。

由於黃金列車有三家鐵道公司分別經營不同區段,在軌距不同的狀況下,無法一車到底,若想搭乘火車來回琉森與蒙特勒,中途還得換兩次車。雖然因此三家公司各自為黃金列車這條路線開發特殊車廂,有全景水晶列車、復古經典車廂等,但是高層還是在研議,該怎麼讓列車可以一路到底。

統一軌道寬度的成本太大了,所以在20世紀初期,想出了一個「第三軌」的辦法。由於黃金列車全線起點MOB公司採米軌、中間BLS公司採標準軌、尾段zb公司又採米軌,只要在寬度1000mm的米軌外,再架第三條軌道,讓軌道寬度達到1435mm,便可以使用標準軌地盤的列車,行駛在所有的軌道上。不過此舉不僅將使其他兩家採米軌的公司需要付出相對高額的車輛費用,部分米軌路段在坡度、轉彎半徑等,都無法直接鋪上第三軌,供標準軌列車通過。

到了2008年,三家公司總算決定採取一種新的方式,將所有車輛的底盤改裝成變軌系統,簡單的說,便是採用寬度可以伸縮的輪軸,讓列車在駛過「轉軌裝置」時,將車輪的寬度由1435mm向內「擠」成1000mm,或是由1000mm的米軌向外「拉」成1435mm的標準軌寬度。當然,還是得花不少錢改裝底盤,逐步採用這套變軌系統就是了。

蜜月D05-35.jpg

▲一直站著看窗外,腳酸坐下後,兩人竟玩起了互拍的小遊戲……。

小五雖然只是拿一般消費型的數位相機,但是拍不拍得出好相片,有時候跟工具無關。長久以來,攝影常分為器材派與技術派,前者認為器材有其限制,要提升器材裝備以應付更多的場景、拍出想要的感覺,所以會要求大片幅、高價鏡頭、外接閃燈、CPL、ND……等等器材,也是必備的工具。技術派(也包含那些說拍照要用「心」的說法)則認為只要是大師,拿傻瓜相機也拍得出好作品,鏡頭不重要,重要的是後面會思考的頭。

其實技術跟裝備都很重要,對我們凡人來說,了解自己的器材,努力將器材發揮到極限,同時不斷精進自己的構圖取景與對被攝物光圈及快門的光線判斷,才是正途。小五就是這樣,雖然拿著小相機,卻很努力的把它發揮得淋漓盡致,時不時有令我激賞的作品,讓人不得不承認,有時候拍照還是得講究天分的。

蜜月D05-36.jpg

▲列車駛過一座石橋下,我拿著相機,正等著出橋的剎那。

車行中逐漸感到口渴,原本在琉森打算在上車前買個冰淇淋,卻因為小迷路了一陣子,不僅沒吃到冰,也害自己口乾舌燥。向車上的零嘴推車買了一瓶要價不斐的可樂,價值4.9瑞郎,折合台幣大約180元!

蜜月D05-37.jpg

▲經過一個個湖泊,即便理智上對重複的景色開始疲累,情感上快門還是按不停。

看到布里恩茨湖,代表我們即將抵達目的地。雖然布里恩茨湖被認為是瑞士最純淨的湖水,不過近年來卻很諷刺的調查出水質嚴重的惡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瑞士聯邦海軍在境內各個大湖有不少沈船,這些沈船包括2000噸金屬、1000頓炸藥,其中有500頓TNT及500頓其他爆炸物。當時將這些東西深埋湖底被認為是低風險,不會影響環境的好方法。直到2004年,瑞士聯邦議會開始調查這些沈船,在2007年的報告中指出,這些沈船金屬包含彈藥的化學成分,已經嚴重污染了各個湖泊的水質。

不過由於彈藥大規模陳積於湖底,目前並無有效的技術可以解決,只能評估各種方式的風險,並不斷監測,確保惡化不會擴大。

蜜月D05-38.jpg

▲抵達因特拉肯車站的東站,少女峰登山鐵道也由東站發車。

地處西邊圖恩湖與東邊布里恩茨湖‎之間的因特拉肯,地名Interlaken原意為「兩湖之間」,inter是「在……之間」,laken則是「湖」的意思。

因特拉肯的歷史可以回推自1130年在此地設立的修道院,從30名修士逐漸發展成如今的小鎮,主要是因為此地可以遠眺少女峰的壯麗,吸引了不少遊客;連外交通主要為火車,分別由窄軌的東站(Bahnhof Interlaken Ost)與標準軌的西站(Bahnhof Interlaken West)兩條火車路線所負責。

蜜月D05-39.jpg

▲目前正大行工事迎接旅遊旺季,此時造訪免不了處處施工的景象。

做為瑞士的度假勝地,旅遊是因特拉肯極重要的收入,事實上,服務業也是因特拉肯最大的收入來源。在因特拉肯,有60家酒店(合計4100床位)、6間旅館(共450張床位)、8個營地(1045個露營點)與約1000張床位的民宿,大概可以同時容納6600位旅客,而其居民只有5500位。

蜜月D05-40.jpg

▲少女峰上白雪一片,山下的天氣卻已回暖,既不太冷,又能玩雪。

飯店裡有這種面向出名景致的房間,就有背向少女峰的低價房,整團人幾乎全部都有觀景窗,唯一一間背向山景沒人要的房間,竟然是我們的!只好趁著天還亮,趕快跑到其他人的房間照張像。

其實窗景也沒那麼重要啦,因為待在房間理的時間,幾乎都在睡覺就是了。

蜜月D05-41.jpg

▲今日晚餐,前往因特拉肯賭場(Casino Interlaken)享用瑞士火鍋。

目前的因特拉肯賭場是瑞士22家合法賭場之一,由2002年開始經營,目前隸屬於一個瑞士的酒店集團;但是其前身可回推到1858年就開始設立的複合式賭場、酒店與水療中心,歷史也是相當悠久。

蜜月D05-42.jpg

▲民俗餐廳中的擺設,是典型的瑞士畜牧農家風格。

因特拉肯賭場裡有兩個餐廳,今晚我們用餐的地點,便是在其中的民俗餐廳Spycher享用包括乳酪、油炸與巧克力等三種不同特色的瑞士火鍋(Fondue)。

蜜月D05-43.jpg

▲架上各式大小口味不同的乳酪,說明了瑞士酪農業對人民的重要性。

瑞士食物少不了乳酪,酪農業對瑞士來說,甚至可以到了「國防農業」的等級。因為作為一個內陸國家,沒有任何海洋資源,土地也跟台灣差不多大,無法種植的高山地形也多,因此人民的糧食自給率就要靠乳牛的生產來補足。

蜜月D05-44.jpg

▲味道濃郁的乳酪鍋,拿來沾麵包,讓人一口接一口。

首先上桌的是乳酪鍋(Käsefondue),通常瑞士的乳酪火鍋會使用陶鍋,內容物是用白酒混合了數種不同的乳酪,乳酪的味道非常重,加了酒的感覺甚至有點腥,拿切丁的麵包和著熱騰騰的乳酪,實在很過癮。但是對某些人來說,這樣濃烈的味道也許並算不上是道佳餚。

許多旅行團來此地用餐,會直接將乳酪鍋換成沙拉,避免讓部分遊客不適應。只是來瑞士不吃乳酪鍋,也實在太可惜、無趣了。

蜜月D05-45.jpg

▲油炸火鍋比較普通,其實就是優雅一點的炸物。

油炸火鍋(Fondue bourguignonne)通常食材是肉類、魚類等,用鍋內熱油煮熟來吃。為了加熱方便,油炸火鍋不像乳酪鍋的陶鍋,而會使用金屬鍋,金屬鍋對台灣的旅客來說比較熟悉,只是裝熱油用炸的,會讓我聯想到鹽酥雞。

蜜月D05-46.jpg

▲在民俗餐廳餐廳用餐,當然少不了民俗歌謠。

Spycher餐廳有個表演舞台,用餐時間會有瑞士民俗活動,首先登場的是民謠歌曲,泰半是瑞士山上牧羊人所傳唱的歌謠,或沒有歌詞的岳得爾調(Jodeln)。

岳得爾調是一種真假音不斷轉換的音調,音調本身沒有意義,聽起來卻很悅耳。19世紀開始,岳得爾調也配上民歌,成為岳得爾歌,多數岳得爾歌的內容都和大自然、家鄉等主題有關,守衛法國皇室的瑞士雇傭兵就曾被禁唱這類的歌謠,因為這些音樂會勾起士兵的思鄉之情,影響作戰能力。

蜜月D05-47.jpg

▲特色樂器「阿爾卑斯號」也讓眾人眼睛為之一亮。

阿爾卑斯號(Alphorn)最早是14世紀瑞士山區的牧羊人,工作時驅趕牛羊、威嚇狼群使用的工具,為了攜帶方便,長度僅有1.5公尺左右;後來長度逐漸增加至4公尺,音量也有提升,主要用途轉變成鄉村裡的警報工具。

由於阿爾卑斯號只能演奏泛音列上固定的音列,但不像小號、法國號可替換調音管,所以很少人會使用這種樂器演奏,如今阿爾卑斯號的用途逐漸消失,幾乎僅剩下娛樂遊客的用途了。據說後來有邀請在座客人上場試吹,可惜我跟小五吃完飯就先離開餐廳,到外頭去逛逛了。

蜜月D05-48.jpg

▲民俗餐廳免不了有互動的遊戲,旋轉硬幣是有技巧的!

硬幣旋轉(Talerschwinge),是瑞士音樂中的一種伴奏,方式是將一枚硬幣投進手中所持的錐形牛奶盆的內壁,並透過旋轉陶盆,讓硬幣在盆中繞圈。旋轉的過程中,陶盆與硬幣摩擦所發出的聲響,類似牲畜脖子所繫的鈴聲,這個聲音和岳得爾調的歌唱配搭,十分和諧。

蜜月D05-49.jpg

▲輪到小五時,從表情就可以看出有多驚恐。

實際上親手操作,並不如表演者那般輕鬆,除了陶盆有一定的重量外,轉圈的力道拿捏,也需要再三揣摩。就好像第一次玩呼拉圈,不知道該怎麼轉一樣,許多人怎麼玩就是無法成功。

蜜月D05-50.jpg

▲好不容易上手,小五小心翼翼的呵護著旋轉中的硬幣。

後方的韓國旅行團第一道菜上沙拉,本來我心想,他們竟然吃得比較好,比我們多了前菜,後來發現第二道菜直接上油炸鍋,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群韓國人拿乳酪鍋換沙拉!

蜜月D05-51.jpg

▲這麼簡單的把戲,我當然是單手就搞定了。

輪到我旋轉硬幣的時候,由於一隻手要負責照相,那就用單手玩吧!一般人兩手都不見得玩得起來的技藝,負責傳遞遊戲的工作人員(前幾張圖中的主唱婦女)原本不太看好,不過我從小五手中接過牛奶盆,卻只用單手,穩穩的讓硬幣持續旋轉,發出嗡嗡聲響,眾人看了都訝異驚呼,而我另一隻手也沒閒著,要替它多照幾張像。

蜜月D05-52.jpg

▲吃完乳酪、油炸火鍋,當然不會錯過巧克力火鍋!

巧克力火鍋(Schokoladenfondue)是以巧克力混合奶油用火熬煮,拿來沾水果、餅乾、麵包或蛋糕,做為瑞士風味餐的結尾,恰到好處。

蜜月D05-53.jpg

▲日落之前,和遠方的少女峰照張像吧!

因特拉肯的歷史和修道院有關,因特拉肯賭場及其前方的花園,最早也是修道院所買下的財產。這片花園如今也時常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在道路旁擺攤、舉辦園遊會之類的慶典。

蜜月D05-54.jpg

▲雖然只有閃光直打,但是有光還是好多了。

由於由於因特拉肯地處蘇黎世與日內瓦的中間,又是風光明媚的旅遊勝地,占盡地利之便,常常有大型會議在此召開。

蜜月D05-59.jpg

▲因特拉肯的赫艾瑪特公園,其重要性比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有過之而無不及。

赫艾瑪特公園(Höhematte)原本也是修道院的庭園,12世紀就在因特拉肯開疆闢土的修道院,財富實力非常驚人,後來這塊土地為政府所有,有遠見的因特拉肯居民發起認購,由居民集資,以15萬瑞朗的價格向政府買下這塊草地,並交由一管理委員會保管,唯一的條件是,這個公園不能夠蓋建築物,要保持草地,並與少女峰的景致連成一氣。

如今這個大草皮也作為飛行傘的降落場地,當天也有幾個人盤旋在草地上,看得我也躍躍欲試,能夠在如此美麗的地方從空中俯瞰整個因特拉肯、望向遠方的少女峰,應該是十分令人激動的。

蜜月D05-55.jpg

▲赫艾瑪特公園對面的大酒店,可是★★★★★的旅館呢!

維多利亞少女峰大酒店(Victoria-Jungfrau Grand Hotel & Spa)是因特拉肯最高級的酒店,正對著赫艾瑪特公園,維多利亞不招待旅行團,只要是跟團,就無法訂到這間五星酒店,給予所有入住的客人安靜舒適不受團體打擾的空間。

1856年,年僅22歲的青年旅館實業家Eduard Ruchti買下了原本是醫生住宅的此地,並打造成維多利亞酒店,1895年將旁邊的少女峰酒店買下,打造成維多利亞少女峰大酒店。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觀光業雖然大受打擊,但此處卻正好作為戰時司令部,終戰後酒店也歷經數次整建,引進新設備與SPA等,150多年來,持續保持酒店的高級感與吸引力。

一抹彎月好似微笑,笑著歡迎我們的到訪,笑著祝福明天的行程,笑著吸引我們再次光臨。

蜜月D05-56.jpg

▲喝酒聊天交朋友,帶著微燻的迷茫,旅館的夜晚也是愜意非常。

小五和我,夥同Yuan、Ting、小江、Ellvy等6人,散步到背包客的好朋友coop超市,買了莫凡彼冰淇淋,並在完全看不懂標示的狀況下,帶了一瓶冰酒回寢室共飲。

雖然我們一起到苗栗看桐花的約定最後殘念破局,不過還是很懷念那段時光。趕快再找機會約出來玩吧!

蜜月D05-57.jpg

▲借用小江的房間,以因特拉肯的深夜作為一天的結束。

入夜,站在陽台望著漆黑的窗外,硬是用了30秒長快門照下因特拉肯夜景,眼前的少女峰等著我們明日前去一探究竟。

arrow
arrow

    YiL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