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aru週歲-1

這幾年越來越不喜歡「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這種態度,「獨立個體」這種態度無疑是個人主義要求每個人在意識上覺醒,掃蕩那些試圖束縛個人行動的力量。然而比起個人的自由與權利,我們需要更多去考量「關係」的重要性。

有一種公平,是哥哥與弟弟都要用一樣的東西,給予一樣的物質體驗與精神支持。或著說,要給予相同且不偏袒的愛。但這不僅不可能做得到,也不是我能夠理解的事。

相反的,身分稱謂成為一個家庭的座標,比起作為個體,哥哥的角色可能比較重要、弟弟的標籤可能更有意義;或者對我來說也可以是,父親的身分更重要。這個身分超過個人意志,規範了我的時間、行為,甚至壓抑了我自己的想望。

這種標籤不是一種「你是哥哥,所以你應該愛護弟弟」的責任與義務,關於這一點,我反而覺得沒有一個人需要過度承擔親情的壓力,除非對方贏得/值得你這麼做。你只是剛好與某個人是親戚,親戚是無法選的,在某種程度上,它和自己選的朋友、伴侶相較,是更不親密的。

我指的標籤是一種「環境」,因為在成長過程中,身為「哥哥」,需要經歷從獨子到出現手足的過程、無可避免成為弟妹中第一個接觸新事物的先鋒,也往往承接父母最無經驗,但也投注最多精力的教養。

相反的,「弟弟」的環境一直是相對較穩定且父母更有自信的狀態,身為弟弟,除了在同時間獲得較哥哥多一點的寬容之外,當然理所當然接收哥哥汰換下來的物質基礎。

有些人不喜歡弟弟總是用舊東西,我倒覺得身為弟弟,習慣這樣的生活是一種成長的宿命。但,這同時代表了父母會要求哥哥更留意使用物品,同時也得花更多精神檢視這些「舊物」是否適合給弟弟,或有必要添購新東西。

這也意味著,在無法接收舊物時,弟弟也有可能獲得比哥哥更新、更好的物質享受。這些都不是公平概念下的教養,它更像是你在什麼時候加入這個家庭,得到的東西不同,但放心,都夠用(這又帶了點宗教意涵)。不用去跟別人(手足)比較,來,來跟我要,說說你需要什麼,我們/家庭能否提供給你,能否支持你。

Haru週歲-2

這就是我對馬太福音「葡萄園比喻」進一步的理解,重要的不是對誰「公平」,而是對每個人都有保障。公平很簡單,但你需要花更多時間觀察、理解他們,你才會知道,其實哥哥需要這個,弟弟需要那個。

也許哥哥只需要3分精神關注,但需要提供7分物質基礎才能安心;弟弟則需要更多的陪伴,卻不是個物欲強烈的孩子……。表面上的公平、兩人都一樣,反倒是一種偷懶的作法。

他們稍大一點會不會因為表面上的不公平而彼此爭吵,我不知道,但我會盡力讓他們知道我為什麼「不公平」。或著這樣講,真正的公平,從來不是一人一半。

弟弟週歲了,我時常記起剛出生進小兒ICU,身上插滿管子的樣子,沒想到一年後長成現在這副德性,心中充滿無限感恩。

arrow
arrow

    YiL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