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04_00.jpg

四月初的假期跑了一趟台東,其實也沒什麼行程,單純就是透透氣。據說墾丁擠滿了人,後續幾天全國都繃緊神經,所幸島內安全,人再擠都不會無中生出個病毒來。沒有行程的台東相對又更輕鬆許多,刻意避開人潮聚集的景點,也算是提早實施社交距離。

去程的路上,有輛WRX閃燈示意我靠邊停,駕駛下車送了我一張貼紙。這不是第一次了,在車聚場合、景點停車場,偶爾就會在雨刷上收到不同車主精心設計的貼紙,SUBARU不少車友有這樣的熱情,交換專屬貼紙也成為一種社團習慣,讓我也不禁想想,要不要也做一張自己的款式,要做的話,該做什麼樣的貼紙呢?

202004_01.jpg

抵達台東的首站,先帶孩子上鯉魚山健行。台東平原有個貓捉鯉魚的妖精傳說,太平洋的兩隻鯉魚精常趁夜上岸活動騷擾民眾,而平原上則有貓精試圖捉魚。有一晚快日出時,公鯉魚早一步跳回水中,母鯉魚及貓精則卻因來不及跑走,照射到太陽而化成山頭,後來西班牙船艦(一說荷蘭人)經過,見「鯉魚山」的雙眼閃閃發亮,將魚眼寶藏挖走,使得鯉魚無法變回原型。而貓見魚不動,自己也不動,成為北側的貓山。而始終回望鯉魚山的公鯉魚,就是今日的綠島。今天從鯉魚山鐵馬道往衛星轉播站的山壁上看,還遺留一個深陷的眼框。

原住民部落裡也有不同的鯉魚山傳說,不論故事的精彩,市區中的一座小山,可說是台東市得天獨厚的散步好去處,帶著小兒一起走也不吃力,我們抵達的時間,也沒什麼人,更顯清幽。

202004_02.jpg

202004_03.jpg

山下就緊接舊鐵道路廊,並與鐵花村音樂聚落、鐵道藝術村相連,加上後來決定撤出的誠品書局與店家,形成一整個適合慢活閒逛的區域。我們漫步走過路廊,避開可能會比較多人的鐵花村,時間正午,吃過附近的蚵仔麵線,回民宿休息。

202004_04.jpg

202004_05.JPG

202004_06.jpg

上午讓孩子陪我們上山,下午我們陪孩子下海。杉原海岸因為美麗灣開發案而聲名大噪,開發案的敗訴,也使得這片海岸保有原來的樣貌。我們從未完工的度假村旁進入沙灘,也在台東的小P一行,和我們約在這裡碰面,從更北邊一點的富山護漁區進入海灘。差別在於護漁區要收門票,但有得沖洗,廢墟這邊就一切得自助,不過車上常備一瓶1公升清水,平時是拿來作為車輛臨時清潔之需,玩沙後的應急倒也可以發揮作用。

202004_07.jpg

202004_08.jpg

202004_9.jpg

202004_10.JPG

大家就是來陪陪兩個孩子玩沙,真是感謝。據說護漁區人也不少,但度假村這邊,其實也沒什麼人,直到我們快離開,才漸漸有一些人過來。

接著他們就返程回到西部去,我們則回到市區用餐。這個晚餐大概是整個行程裡風險最高的活動,我們猶豫著要在戶外區用餐配菸味,還是進室內有中央空調,但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結果我們選了後者。

202004_11.jpg

隔天上午,早上跑了一趟麵包與巧克力倉庫,可惜巧克力尚未對兩個孩子解禁,只能嚐嚐一般麵包的滋味。麵包好吃,但每個麵包的份量都很大,價格雖不便宜,仍屬物有所值,可惜當時出爐的口味並不多,選擇很有限;餅乾的風味也好,下回還會再訪,希望能吃到其他口味的麵包。

202004_12.jpg

因為沒有行程,所以就找了下石雨傘附近的東台灣設教百週年紀念碑,紀念碑在一處不甚起眼的公園內,多數人會在附近的「石雨傘遊憩區」停留,卻不知道再往北一點點的小公園內,有個宣教紀念碑。碑文上記載1877年東部始有教會,但其實碑文沒寫到,1875年宣教師李庥已經來過了,從西部打狗搭乘戎克船,於寶桑上岸,並往北至成廣澳、長濱一帶。

202004_13.JPG

成廣澳又稱為蟳廣澳,「澳仔」是指深水港灣,宜蘭「蘇澳」的澳,也是這個意思。之所以叫蟳廣澳,乃是取其港灣形狀如螃蟹之蟹螯。台11線的路邊,有個「成廣澳文化地景」,這裡在上午前往紀念碑時已經路過,去程時只覺得是個廢墟或墓園,沒想到是個文化地景。

成廣澳為清代時期漢人在東海岸的重要據點,屏東內埔的客家人溫泰坤在1894年來到這裡,創建了東海岸第一家商號「廣恆發商號」,成為當時花東海岸線上最大的雜貨商舖,販賣米鹽等民生物資,更利用港口之便而有興盛之貿易活動。

商號為巴洛克建築,具有三拱式牌樓及磚拱騎樓式的「亭仔腳」,均以石材建造,可想見當時溫家所擁有的雄厚財力,而「成廣澳文化地景」就是「廣恆發商號」的遺址。

在這個文化地景中,不只有漢人的故事,遺址上的每一根立柱,都記錄著1911年阿美族反抗日警的「麻荖漏事件」(成廣澳事件)始末,一方不堪勞役,一方執意理蕃,這個台東史上最大規模的抗日事件,衝突長達48天,後續更有許多影響。

202004_14.JPG

202004_15.jpg

傍晚有一點飄雨,我們還是跑到了太麻里的千禧曙光紀念園區,這裡因為在2000年元旦舉辦曙光音樂會而得名。雖然雨沒有下下來,風卻不小,看狀況也不適合久留玩沙。Boaz在舞台上盡情賣弄自己的歌手魂,也算是滿足他的表演欲。

看著「曙光紀念牆」,一晃眼20年就過去了,時間真是毫不留情。

202004_16.jpg

202004_17.jpg

準備打道回府前,路過「台灣山地人祖先發祥地碑」,原本還找不到這個地方,回頭繞了一圈才發現就在路旁不起眼的地方。現場有卑南族遷徙說明、遷徙紀念圖、卑南族紀念碑文、紀念石碑等。

相傳該處為原住民最早登陸的地點,現場有不同部落的記念碑與碑文,包括卑南族卡大地布(知本)部落、射馬干(建和)部落、阿美族都蘭部落、排灣族太麻里部落等,各自留下部落的傳說、記念碑或遷徙路線圖。

根據卑南族傳說,台灣原來是沉在海底的,蘭嶼和綠島之間有陸地相連。後來台灣島浮出海面,原來的陸地沉入海底,連太陽和月亮也不見了,只剩下五位兄弟姊妹存活下來。其中一位男孩被推上天,成為太陽,一位女孩成為月亮,其他的一男二女,漂流到臺東太麻里鄉三和村及華源村附近的山上。登陸的地方被稱為「陸發安」或「巴拿巴拿樣」,在卑南族語裡,就是發祥地的意思。

都蘭部落的阿美族人稱此地為Arapanay(失落的祭台),有一面「回首千年北望夢土」之碑文,為記念祖先向北遷移之暫息之地。傳說大地燥熱,夜裡遍地火光,住屋耕地相繼毀壞,祖靈托夢族長答富達夫與達魯拿佟夫婦,由恆春往北遷徙。

故事中最精彩的一段,發生在此地,族長遣女婿找尋沃土,行前告誡異夢稱:「如有異象,不必畏懼,更不要回頭!」頓時一陣強風,天現紅雲,降黑雨,霧氣籠罩大地,族人驚恐萬分。風雨中族長舉杖向天吶喊:「天地之神啊!請讓逐夢的子孫得到歸宿吧!」語畢用力杵地,竹杖應聲驚雷,豁然放亮,天晴霧散。族長柱杖佇立,隨即告誡所有人向前行不得回頭,繼往荒野到蘇巴陽、大南一帶長駐。

時值清明,不論卑南或阿美族人都會在這個時節來此處祭祀,懷念祖先,傳承歷史。也看到不少供品,包括香煙、檳榔、米酒與「阿拜」。

202004_18.jpg

202004_19.jpg

202004_20.jpg

四月的小旅行,既充實愉快,又因為這些冷僻景點沒什麼人,可以確保社交距離,也讓我們對台東的認識更深,更有情感。

arrow
arrow

    YiL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