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終生大事上

婚後,我們對孩子的態度是沒有也無妨,但有了老大就盡可能生個老二互相照顧,「非零即二」的意思。如今隨著Boaz與Haru相繼來到這個家庭,生育之事也告一段落。

回想起成為母親的這兩年半,小五最大的痛苦不是育兒的任何挫折,而是產後躺在病床的那幾天,說什麼她也不要再經歷一次了。為了一勞永逸,身為家中長工的我,自然要考慮實施終生大事,終止未來小五還有那麼一丁點噩夢重演的機會。

對,白話的講就是結紮;或著精確一點說,叫做「無刀口輸精管結紮手術」。雖然小五剖腹產時可以順便實施輸卵管結紮手術,聽起來兩人都不用多挨一刀,但是由於男性結紮既方便快速、後遺症又少,所以我多挨一刀,能夠避免小五結紮可能的副作用,多一刀(其實是兩刀,阿不對,根本是無刀口……)也沒什麼大不了。

反正進手術房對我並不陌生,下體動刀也不是第一次了,坊間講什麼結紮最痛的就是打麻藥,大叔我就算不加上結紮這次,生殖/泌尿系統因為各種侵入性檢查與手術,已經身經百戰,也打過兩次局部麻藥了,根本不差這次,反而比較像賤嘴的老朋友又見面了,言談間有一點痛,又那麼熟悉親切。

我是一條分隔線

說到底,懷孕、生產男人迄今都沒辦法代勞,若是家庭有共識結紮,男性根本就應該搶著做,因為這是少數幾項與生產有關的活動中,男性能作得比女性更好的事了。

我和小五在Haru出生後,決定放棄老三黃時朗/黃時美、老四黃時策/黃時逸,全權由我找時間去泌尿科報到、排時間手術。

有許多家庭考量的是生活品質,希望能兼顧育兒與家庭生活品質而實施結紮,這固然是結紮的一項優點,但我自己卻不這麼想;相反的,我認為定義「好的生活品質」並不容易,除非你的生活品質只考慮物質層面。成員多的家庭,也許物質上會比較欠缺,但「家庭的生活品質」不見得比較差,倒不如說,我認為所謂的「生活品質」是經營出來的,一個人數多、物質有限,卻心靈豐富、互敬互愛互相幫補的家族,生活品質依舊是非常令人稱羨的。

有些家庭考量孩子一多,擔心自己的愛會失衡,因此選擇結紮。這對我來說其實蠻匪夷所思的,當了兩個小孩的父親,我能夠理解對不同小孩有不同的相處方式,弟弟還常常需要撿哥哥的舊衣服穿,但是對孩子的愛這回事,只有方式不同,沒有程度差異;同時表現在實際行為上,還取決於對方的回饋與態度而有所不同,但那不是比較愛誰而不愛誰的問題。或著這樣講,根本不會/不應/不需去考慮這個問題,那就好像對著長鬚長者問「睡覺時鬍鬚都放在棉被外頭還是裡面?」徒增不必要的困擾。

更進一步,對哥哥與弟弟產生不同照養方式,本來也就是很正常的事,兩人出生的時間點不同,隨著父母薪資調整、家庭成員多寡、環境差異……等不同因素的改變,雙親能夠放在個別小孩的時間與精神,自然也是不同的。講求所謂的「哥哥和弟弟要一樣」的公平,根本是緣木求魚,而不同照養方式與出生序(若)育成不同性格與處事態度,也不過就是一個家庭中美好而豐富的歷程,家長本無須自責。

是以,對我們來說,結紮一事比較傾向個人因素。因為生產這件事對小五在精神與肉體上都太痛苦了,因此一來她不願意再一次經歷那種過程,二來我也不願意讓她再經歷一次痛苦。

我也是條分隔線

原本掛號預約的手術日期是9月13日,阿就這麼巧,大概是上天安排的日子。不過這個上天安排的日子,後來沒多久就延後了,因為Boaz游泳的關係,不方便在手術完後下水的我,得要找個可以和游泳課錯開的時間,排一排就延到了10月下旬。

成大醫院的小手術通常都是剛出道的住院醫師負責,跟你找哪個醫師看診無關,由於住院醫師沒什麼經驗,因此有許多人結紮會另尋其他醫院的「名醫」。不過這種事我的態度是這樣啦,小手術還蠻喜歡給年輕醫師做的,你要給他們有練習的機會,他們逐漸累積了經驗與技術,剛好在你年老的時候有機會對大型手術執刀,我覺得這才是比較良性的循環。

更何況輸精管結紮手術並不是什麼困難、容易有副作用的手術,我器官捐贈同意卡都放在皮包裡10多年了,連大體都可以捐,活體小手術有什麼好猶豫的。

手術時間短則20分鐘,長則約40分鐘,看醫生的「手路」與「經驗」而定。然而手術當天,我開了55分鐘……。對,網路上從來看不到的,不順利的結紮手術就在我身上發生了(苦笑)。原本預約隔週週一回診,手術台上醫師問:「大哥,可不可以這個禮拜四就回來,我幫你排一下時間……」

到底發生什麼事?為什麼小五大喊「怎麼連個結紮都讓人這麼不省心!」咱們《終生大事(中)》再見。

arrow
arrow

    YiL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