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蜜月D03-01.jpg

▲飯店的牆上貼著一幅羅騰堡各式特色建築全覽。

今天的旅程從德國南部的羅騰堡(Rothenburg ob der Tauber)開始,其實「羅騰堡」這個地名的原意為「紅色城堡」,因為城內房子的屋頂多呈暗紅色。就好像台灣的「公館」地名一樣,除了台北,苗栗、台南甚至綠島,都有公館;德國境內至少有3個地方叫羅騰堡,另外一個比較有名的羅騰堡位於瑞士東北邊與波蘭的交界處。為了區別,一般人不會只說「Rothenburg」,而是會講「哪裡的羅騰堡」;譬如說此處通常會寫成「Rothenburg o. d. T.」,也就是「陶伯河的羅騰堡」。

此地位處旅遊熱門行程「羅曼蒂克大道」(Romantische Straße)與「古堡大道」(Burgenstraße)的交界,羅曼蒂克大道指的是德國南部的一條垂直的旅遊路線,由北到南全長約350公里,沿途有許多德國特色的風光與文化景點;不過「羅曼蒂克大道」這個名詞並不是因為這條路線有多麼浪漫,而是1950年德國的飯店協會設計出來的假日旅遊路線。而古堡大道則是由專門的協會於1954年設計出來的東西向旅遊路線,在1994年甚至向東延伸至捷克的布拉格城堡,全長約1000公里。

處在2條著名旅遊路線的交會點,此處可說是德國必遊行程,只是這天一早醒來……天公不作美啊!

蜜月D03-02.jpg

▲旅館在絞架巷絞架門刑場旁,其實一點也不可怕。

羅騰堡內有許多的鐘樓,每個鐘樓的名稱、年代與故事都不相同。旅館旁邊就是「白塔」(Weißer Turm),白塔與旅館位於「絞架巷」(Galgengasse)內,也就是說這裡曾經是刑場,而白塔的拱門則被稱為絞架門(Galgentor)。白塔特別之處在於兩旁與塔相連的房屋,原本白塔作為羅騰堡防禦工事的一部份,於12世紀興建,為羅騰堡最早的塔樓之一;到了1613年,塔的兩側築起「猶太人舞屋」(Judentanzhaus),英文為Jewish Dance Hall,作為猶太人的社區會堂也是社交中心。

在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時,羅騰堡有40%遭到毀壞,白塔、猶太人舞屋也無法倖免,到了1953年才重建;如今這裡是窮人的住宅,被稱做「靈屋」(Seelhaus)。

蜜月D03-03.jpg

▲分配到的角落房間有個小陽台,往外一探,天空灰暗,下雨了。

德瑞蜜月旅行第3天清晨,雨聲滴答。雖然內心百般無奈,但是也得告訴自己即使天氣不如預期,還是可以來個雨中漫步,拍些雨中即景。且慢,雖然我的鏡頭有防塵防水,但是機身沒有啊……。

蜜月D03-40.jpg

▲市集廣場是羅騰堡的旅遊中心,許多活動都由此開始。

市集廣場(Marktplatz)是羅騰堡旅遊的中心,羅騰堡的主要街道呈放射狀分布,中心點便是市集廣場,每週有一次針對當地人的市集,對遊客來說,也有許多遊城活動從這裡開始;左方為市政廳,正前方粉橘色建築則是市議員酒館(Ratsherrntrinkstube),這棟建築在15世紀時為市議會,後來成為酒館,山牆上有一座1683年安裝的天文鐘,在11點~15點、20點~22點的整點報時,左右兩扇窗戶會有木偶表演,表演的內容為知名的「勝負一飲」故事。

17世紀的30年戰爭時,羅騰堡是當時南德少數信奉新教的城市之一,天主教同盟的聯軍在1631年包圍此地,羅騰堡的市長與議員們堅信,同屬新教陣營的瑞典援軍很快就會前來救援,結果事與願違,最後不得不投降。同盟軍指揮官「甲冑修道士」提利伯爵(Johann Tserclaes, Count of Tilly)由於在1個月前才敗給新教陣營人稱「北方雄師」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大帝(Gustav II Adolf),所以決定以屠城來報復。

羅騰堡議員聞訊即以美酒灌醉提利,提利微燻時,一邊把玩著手中3又1/4公升的大酒杯,以戲謔的口吻對羅騰堡的市民說:「你們之中若有人能一口氣喝下這杯子裡的酒,我就饒過你們。」這時已經卸任的老市長努施(Georg Nusch)出面接受挑戰,並且喝了10分鐘,成功飲盡約7品脫將近1加侖的啤酒,促使提利伯爵撤兵,拯救了羅騰堡。據說老市長被人抬回家後整整醉了10天,而該酒杯到現在仍保存在市政廳博物館內。

歷史的結果很諷刺,雖然提利退兵了,卻不保證天主教同盟不會再次攻打羅騰堡。1634~1635年羅騰堡仍被襲擊了2次,並且重創這個城市。只是當時沒有人料到,正是因為羅騰堡自當時起元氣大傷,停止現代化的腳步,今日它卻靠著完整中古世紀的樣貌,成為德國最受歡迎的觀光景點。天文鐘的報時表演,窗戶一邊會出現老市長飲酒的木偶,另一邊則是提利伯爵驚訝的表情。

羅曼蒂克大道上,最著名的慶典,便是在每年的聖靈降臨節時,一連三天舉辦的「豪飲慶祝」,屆時會有一飲定勝負的表演活動,吸引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前來觀賞。對了,如果不信任機械時鐘的報時,天文鐘上方還有個日晷呢!

蜜月D03-04.jpg

▲由建設官威德曼所蓋的文藝復興式市政廳。

在中世紀城市大多會有一個作為政治議會中心的市集廣場,市集廣場旁邊也都會看見當地的市政廳。羅騰堡市政廳分成2個部分,背後的哥德式建築於1250年完成,前方新建的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則於1572年~1578年間由建設官石匠威德曼所興建。喔對了,後來建設官威德曼所蓋的住家兼工作室,正是前一晚我們用餐的地方。

蜜月D03-41.jpg

▲又是聖喬治,本來以為沒有進「騎士之家」可以跳過不講它。

市集廣場旁有個建於1608年的聖喬治屠龍噴水池(St.Georgsbrunnen),水池是為了消防與飲用水之用,為了保護城市的供水安全,水源源頭只有市長等少數人知道。別看池子小小的,可是有8公尺深呢!噴水池上方的聖喬治屠龍雕像所訴說的故事,與前一天預定在海德堡的午餐餐廳「騎士之家」是同一段傳奇,聖喬治屠龍事蹟在歐洲各地都見得到,連新天鵝堡中都繪有聖喬治屠龍的事蹟。

聖喬治(Heilige Georg)是西元2世紀末的人物,被尊稱為「偉大的殉道者」,他的生平有許多英勇事蹟,由於年代久遠,各地稗官野史中也穿鑿附會了許多傳說。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一切屠龍傳說的源頭:聖喬治屠龍。傳說有很多版本,其中一個綜合的版本提到,在利比亞有一條惡龍,人們懼怕龍的威力,每年都要進貢羊做為祭品,若沒有羊則須以少女代替。少女以抽籤產生,這次不巧的,由公主抽中了,於是城主派聖喬治隨行,結局很容易猜到,聖喬治騎著駿馬,靠著一個十字標誌護身,勇敢的馬匹用前腳夾住惡龍的雙翼,馬上的聖喬治則以長矛刺中惡龍的喉嚨,公主因而得救。當惡龍被殺死後,其血液流到地面上形成了一個十字形。

一直到12世紀十字軍東征,英王獅心查理在亞康大獲全勝,正好是傳說中1000年前聖喬治大敗惡龍之處的附近,英國人認為是聖喬治的護佑,便視聖喬治為軍隊的守護聖人。1277年,英格蘭設計了一片白底紅十字的聖喬治旗做為英格蘭國旗,如今這個白底紅十字的元素也在英格蘭與蘇格蘭聖安德魯旗(St. Andrew's)合一、再與愛爾蘭聖派屈克旗(St. Patrick's)合併之後,被加進了現今的英國國旗中。據說英國軍隊迄今還會說:「願聖喬治保佑英國。」

這個傳說的最後,聖喬治並沒有娶公主。而整件事既然是傳說,真假也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的意義為何。聖喬治屠龍傳說的各個版本流傳在早期的教會中,惡龍代表著各地的偶像崇拜,聖喬治象徵基督徒,而白馬則具有教會的意涵,也就是說,基督教戰勝了地方性的民間信仰。

然而另一個出名的場景在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區(Catalonia),同樣的場景,在4月23日這天,聖喬治騎著白馬殺死惡龍拯救公主,在惡龍死後鮮血流經之處長出一朵朵紅玫瑰,聖喬治摘下其中一朵玫瑰花送給公主,而公主則回贈象徵知識與力量的書籍給聖喬治;於是4月23日便被訂為具有濃厚宗教意味的聖喬治日,也成了聯合國「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的起源。

回到這個噴水池,由於天氣的關係,自2005年起,為了保護噴水池的雕塑,整個冬天一直到4月底,都會加上這個強化塑鋼的蓋子,不過仍不減其精緻的文藝復興風格。

蜜月D03-05.jpg

▲我的相機潑到雨水了。

雨下不停,著名的城牆還是要爬過一遭。大夥兒撐起雨傘,一步步走上城牆邊的木板樓梯。羅騰堡全程都離不開木頭,城牆上的走道除了石板,也都是木構欄杆與屋簷。

蜜月D03-06.jpg

▲環形城牆走也走不完。

羅騰堡的城牆大約是環形的,也就是城牆將整個羅騰堡舊城區圍起來,雖然沒辦法全程走在城牆上,但是沿著牆還是可以逛一整圈羅騰堡。沿途有許多上下的樓梯,往內可遠眺老市區,往外透過城垛則可望向森林或陶伯河谷。

蜜月D03-07.jpg

▲工整的毛筆字、西洋的拼音與不知名的符號,通通都可以在牆上找到。

2次世界大戰羅騰堡有40%的建築受損,城牆也不例外。於是羅騰堡向世界各地發起募款,每單位1公尺,希望全球能協助城牆重建。於是在仿舊的城牆上,可以看到許許多多不同國家的認養人名。不僅是城牆,連民宅也一樣,所有重建的民宅,皆仿照舊式紅頂建築,讓羅騰堡保有原貌。

蜜月D03-08.jpg

▲鍛造屋裡的鐵匠在這間房子裡工作了數個世紀,直到1967年為止。

格拉赫鐵匠鍛造屋(Gerlachschmiede)是羅騰堡裡最出名的半木架屋之一,有趣的人形山牆與窗戶、徽章構成十分美麗的建築特色。這種建築的特色將會於下方途經德國之屋的時候再作介紹。

蜜月D03-09.jpg

▲三角小廣場被我們兩個人擋住了一角,這個著名的景點都要哭哭了。

離開城牆,前往號稱羅騰堡中最美麗的街景「普連萊」(Plönlein),原意為小廣場;左方為1385年建造的西巴塔(Siebersturm) ,右邊岔路還有一個被我們兩人擋住的塔樓Kobozell Gate(Kobolzeller Tor),更是在1360年代就已經完成了。

蜜月D03-10.jpg

▲哨兵塔呢?因為下雨,相機只好躲在塔內往外照。

羅騰堡還有一個城堡花園(Burggarten),這裡是羅騰堡最早開始發展的源頭,於西元950年羅騰堡的伯爵便在此地建造水利系統,到了1142年在此地蓋了城堡。與一般城鎮的發展不同,羅騰堡是先有了城堡,才開始發展出城鎮的。然而城堡不幸於1356年的地震中被摧毀,目前僅存的建物為1600年左右所蓋的哨兵房,當時此處為羅騰堡西門,設立哨兵站是為了收取旅人經過羅騰堡時的通行稅之用。

蜜月D03-11.jpg

▲來到花園,總是得拍一張「人比花嬌」的觀光客照片。

既然名為花園,總是會有些花花草草。花園說大不大,但在雨天撐傘徒步行走,還是有一點吃力。花園有不同區塊,主題也不一樣;城堡花園的地勢較高,也提供可以俯瞰城市美麗景致的功能。不過雨天打壞了拍照心情,我一邊按快門,一邊不斷擦拭機身上的雨水,拍沒幾張就投降了。要是相機在第3天就掛點,未來只能靠小五的F200EXR,也太可惜了點。

蜜月D03-12.jpg

▲好精美的肉舖櫥窗!

路邊的肉舖儘管還沒有開門,櫥窗上的擺設仍然吸引我的目光。德國香腸啊,我回台灣後吃不到了怎麼辦?

蜜月D03-13.jpg

▲我實在是抵擋不了具有奇幻故事元素的道具。

羅騰堡作為中古世紀建築的觀光景點,當然也要有中古世紀的配備。真想買把劍或甲冑來蒐藏,櫥窗上還貼著「免稅」呢!

蜜月D03-14.jpg

▲這個可愛的老闆娘以自己的照片當作招牌貼在牆上,成功吸引不少客人。

羅騰堡有種特色點心叫雪球(Schneeball),幾乎每個麵包店裡都看得到,有許多不同的口味,吃起來的口感像是裹了各種不同糖衣又不黏牙的沙其瑪。

蜜月D03-15.jpg

▲童話般的窗花紙雕吸引我們的目光,使我們駐足許久。

羅騰堡有許多木雕、紙雕藝術的小店,也有蕾絲緞織品、繪畫、陶瓷、鐵器與各式玩偶等,許多櫥窗擺設都令人驚嘆,各個店家莫不傾力吸引旅客留步。

蜜月D03-16.jpg

▲德國麵包與台灣的日式麵包口味天差地遠,各有特色。

德國麵包口感與台灣的日式口感差別很大,不是走鬆軟、精緻造型、大量餡料的路線;普遍都比較硬、有嚼勁,造型也大同小異,不過吃起來確有種日式口味嚐不到的麵包香。在台灣印象中還沒有吃過有五道放射狀刀痕的semmel麵包,真是令人懷念。

蜜月D03-17.jpg

▲丁凱爾史班雖然是個小鎮,美麗景致與歷史背景,卻帶來極為美好的旅遊體驗。

匆匆離開了羅騰堡,還來不及收拾情緒,沿著羅曼蒂克大道,到了另一個小鎮「丁凱爾史班」(Dinkelsbühl)。丁凱爾史班由於不是個重要據點,幸運的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迄今仍保有純樸的風貌。

蜜月D03-18.jpg

▲跨過護城河,進入中世紀小鎮,春雨下下停停,平添許多寒意。

丁凱爾史班最著名的慶典,是每年7月的「兒童救城」活動,與羅騰堡老市長的「勝負一飲」故事有著相似的淵源。活動的來源是正值30年戰爭時期的1632年7月,新教陣營的瑞典軍隊包圍丁凱爾史班,由於丁凱爾史班當政的議員多為天主教徒,但是一般市民卻多為新教路德派的信徒,因此當政者對於要不要投降,還是等待救援,一直舉棋不定。城外率軍的將官十分光火,決心破城而入,使者傳言:「除非天使下凡,這城是救不了了!」就在情勢危急時,守城的哨兵有位10多歲的女兒叫蘿瑞(Lore),她向議會自願代表出城投降,於時他一手牽個3歲男童,另一手牽了個3歲女童,後面再跟著一批鎮上的兒童,前往駐紮在城外的瑞典軍營。

這位瑞典將領不久前才失去了自己病榻中的兒子,看到蘿瑞牽著的3歲小男孩長得酷似自己已逝的兒子,於是抱起這個男孩說:「我離開家的時候,兒子就這麼大,後來他不幸夭折,使我非常痛苦,我也不願這城的孩子受到傷害。」於是心軟,答應丁凱爾史班的投降。

這個傳說沒有記載於任何文獻上,只是則軼事,但是卻在19世紀末期將傳說編成話劇,成為全鎮在每年夏天的重要觀光活動「兒童節慶」( Kinderzeche),在這段節慶裡,會有身穿瑞典軍隊服裝的演員在城門口作勢攻打城門,而全鎮兒童穿著傳統服飾,由一位每兩年遴選一次的年輕少女領頭,演出整個救城活動的戲碼,而眾人則會以巧克力與糖果作為禮物,給予參與演出的兒童。

蜜月D03-19.jpg

▲聖喬治大教堂前的市集廣場,1000多年前就是東西向與南北向大道的交會處。

丁凱爾史班的市民約有63%基督徒與33%天主教徒。不過全鎮最大的教堂「聖喬治大教堂」(St.-Georgs-Kirche)為天主教主座教堂,是的,又是「聖喬治」。教堂為晚期歌德式建築風格,不過因為鐘樓年代更早,為古羅馬式風格。

教堂可以追溯至西元1200年左右,本來是一座具有鐘塔的小教堂,後來鐘塔保留,教堂卻在1448~1499年間改建,並陸續曾修至今日的模樣。鐘塔在5月~9月間的週末開放,可以在好天氣的時候爬上去鳥瞰市景。丁凱爾史班原本就是基督徒較多的城鎮,不過在1546年信奉天主教的少數市民得勢,將聖喬治大教堂作為天主教教堂。

教堂雖然叫聖喬治,最重要的紀念人物卻是耶穌12使徒中的巴多羅買(Bartholomäus),在傳說中巴多羅買帶著馬太福音前往印度傳教,並將馬太福音翻譯成梵文;一說他在亞美尼亞被釘十字架殉道;一說是在印度被暴徒活生生剝皮而亡,因此初代教會用「三把剝皮刀」來作為他的標誌。在聖喬治大教堂中,巴多羅買的雕像左手掛了人皮,右手拿著福音書,對天主教徒來說,他也是皮革工人、鞋匠、裁縫與屠夫的守護神。

蜜月D03-20.jpg

▲德國鄉下出身的作家,作品能廣受歡迎被翻成多國語言,實在是了不起。

廣場上有座銅像,一個成年男子周圍圍著小孩,觀光客很容易就誤以為這是「兒童救城」的故事場景,其實這個銅像是記念一位丁凱爾史班出身的兒童作家與教育家,名叫施密德(Christoph von Schmid)。施密德原本是神父,並在學校中執教多年,但是他同時利用寫作童書的方式,教導孩童們基督教的價值。他的作品圍繞在好人雖然有時會受到苦難,但上主的公義最終將被修復。

蜜月D03-21.jpg  

▲4月,教堂沒有開放鐘塔,我只好研究一下牆上的雕像。

聖喬治大教堂向著市集廣場的哥德式尖角型側門,門旁有耶穌受難像。其實對外行人來說,要分辨一座教堂是天主教堂或基督教會,最簡單快速的方法,便是尋找這座教堂的十字架上有沒有耶穌像。十字架上沒有耶穌像的新教,總是會開玩笑地調侃天主教的耶穌還釘在十字架上沒有復活;不過天主教則是認為基督無庸置疑已經復活,然而帶有耶穌受難像的十字架更提醒著信徒犧牲的代價與救恩的可貴。

其實不同的詮釋都有其意義,也沒必要得在這種藝術成分高於宗教成分的枝微末節上計較。不過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研究宗教象徵記號,愈後期發展愈抽象化的宗教,其記號也會由繁入簡;套用在十字架上捨棄了具象的耶穌,僅存抽象的十字,也是這種發展的例證。其實撇開十字架,我們看各大品牌商標的演進,就能看到這種現象,最近的例子是星巴克(Starbucks)將外圍的英文字母取消,讓商標更精簡。

扯遠了,這個大門上方還有一個男子雕像,也稱為男子門,因為以前人們上教堂時,男士坐在後方右邊,正好由這個門出入。另外還有一個「新娘門」,門上有個聖阿芙拉(Afra)雕像,舉行婚禮時馬車都會停靠在該門口,讓新人由該處進入教堂。

蜜月D03-22.jpg

▲從修道院的殘骸中興起的教堂。

全鎮最大的教堂被天主教拿去用,那人口最多的基督徒往哪聚會呢?丁凱爾史班原本有幾間小型的教會,多是醫院附設的小教堂。在1839年,為了要有一座大型的新教教堂,於是政府花錢拆除了舊加爾默羅修道院(Karmeliterkirche),並於1840年,以拜占庭式的風格蓋起了「聖保羅教堂」(St.Paulskirche),歷時4年完工,這是個信義會的教堂,也是丁凱爾史班最大的基督教教堂。原先的修道院拆除後,除了蓋教堂,還有一部份現為幼稚園與音樂職業學校。

政府花錢蓋教堂的事,差不多也只有德國會發生。德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收宗教稅的國家,境內的教會分成國家教會與獨立教會兩種,國家教會包括天主教、信義宗、改革宗與加爾文教會等,其神職人員跟公務員一樣,是從國家領薪水的;獨立教會則認為神職人員的謝禮應從信徒的奉獻中收取,而拒絕從國家領取謝禮。然而不管是國家教會還是獨立教會,德國的基督宗教信徒流失十分嚴重,禮拜的時候,華麗的教堂與聚會人數形成不小的反差。

蜜月D03-23.jpg

▲半木架屋是一種特別的建築方式,適用於沒有地震的古老大陸。

其實我並不特別想研究教堂,只是這些教堂都大有來頭,不講也可惜。在聖喬治大教堂斜對面有個「德國之屋」(Deutsches Haus),總算可以講一講教堂以外的建築。德國之屋興建於丁凱爾史班最繁榮的16世紀,主人為擁有伯爵身份的酒商,是作為旅店而蓋的;經過易手後,目前改為只有13個房間的小型旅館與餐廳。這棟建築可說是「半木架屋」(Fachwerkhaus,或稱木質骨架屋)的一個典型,這種房屋通常一樓為石牆結構,二樓開始為木造結構。與一般建築不同,半木架屋的二樓開始,每一層樓好像一個木箱一樣,一層一層往上疊,各層再以金屬零件固定。

和一般的木造房子不同,一般建築會有整個房子的樑、柱,柱子越高越粗越多,房屋才越穩。半木架屋顛覆了這樣的思考,越高樓層的「箱子」反而越大,因此有許多半木架屋如德國之屋,高樓層甚至向外突出。看起來樓層越高,重心越高,但是因為每層樓都是獨立的箱子,所以在小箱子上堆搭箱子,也沒有問題。不過平心而論,這種建築方式只是用於比較古老的陸地,如歐洲大陸,因為地層活動少,不會地震。要是這樣的房子蓋在台灣等地震帶國家上,「箱子」應該還是會倒。半木架屋的一樓通常為石材,目的除了穩固地基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設置廚房,由於二樓以上都是木造,因此需要用火的環境,都需要設置在一樓,以確保用火安全。

蜜月D03-42.jpg  

▲即使是談藝術,還是離不了宗教;誰叫宗教是藝術的起源呢?

半木架屋的外牆會有許多裝飾,有時是單純以木條做裝飾,或在壁上抹灰泥彩繪。這棟7層樓的德國之屋,外觀也有許多特色,2樓外牆裝飾有許多力士的雕刻,兩腿彎曲彷彿要將房子頂住;3樓力士的雙腳伸得更直一點;4、5樓為僕人房,窗戶比較小;更上層6、7樓為閣樓,本來有定滑輪吊車之類的設備,已被拆除。由於主人為酒商,吊車上方也看得到有個酒神Bachus雕像;2樓壁龕還有個聖母瑪麗亞雕像作為裝飾。3樓左側有偷吃善惡果的夏娃繪畫,蛇纏繞在手上,象徵著原罪,由於16世紀的民風,不允許當街畫像斥身裸體,所以夏娃身上穿了衣服;右側則是耶穌的繪畫,蛇已踩在他腳下,象徵著耶穌為人除罪。

蜜月D03-24.jpg

▲隨隨便便就是一間400年的餐廳,台南還真是輸了XD

時間到了中午,我們在一間16世紀的葡萄酒莊用餐,這裡在1974年重建成目前的旅館與餐廳,保留許多早期的設計與元件。最特別的是一個可容納70人的中古世紀地窖主題餐廳;這個餐廳也提供作為中世紀的COSPLAY宴會使用。

蜜月D03-25.jpg

▲在地窖中啃著烤鴨腿,感覺置身於16世紀的歐洲。

這間餐廳的中世紀宴會主打服裝與飲食,除了穿著16世紀的村民或騎士裝扮之外,還要求只能用刀、盤、手指與一些石器做為餐具。當然我們沒有那麼瘋狂,這天中午我們的餐點是烤鴨,還有一些米飯與通心粉。歐洲其實還是有米飯,主要種植於西班牙等氣候比較溫暖,水氣又多的地帶。所以我們在台灣也吃得到義大利的燴飯(Risotto)、西班牙的海鮮飯(Paella)、希臘的香草飯(Yellow rice)等等料理。

蜜月D03-26.jpg

▲在70人地窖中,可以想像辦起宴會有多麼的熱鬧!

這間餐廳其實另外還有個可以容納500人的空間,不過那個地方就跟一般的餐廳沒什麼兩樣了。地窖的天花板雖然很矮、有壓迫感,不過牆上盔甲、聖像等裝潢,營造出很棒的氣氛(可是為了選有女主角的相片,那些裝潢都省略了)。

蜜月D03-27.jpg

▲小五的怒吼:「為什麼弄壞我的眼鏡!」

我在幫小五擦眼鏡時,不慎將右邊的鏡腳接合處弄斷,雖然右側鏡腳接合處有兩點,我只弄斷一點,不過還是使眼鏡無法平衡,讓她為此需要不斷扶著眼鏡。

蜜月D03-28.jpg

▲再會丁凱爾史班,下次天氣好的時候再來一次吧!

午飯後也要跟小鎮說再見了,這個時候雨水終於停了,太陽才偷偷從雲隙間探出頭,我們卻要啟程往南,前進慕尼黑(München)。

蜜月D03-29.jpg

▲雖然名為三輪汽車,不過實際上還是四顆輪子,只是2個後輪距離很近。

抵達慕尼黑時,首站為BMW World(BMW Welt)園區,其實這種行程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雖然我不排斥,不過比起BMW,我更想看AUDI的車啊!BMW World包括了BMW的總部、博物館與交車中心。由於這段景點對我們來說只是下車上廁所的地方,所以也沒有空參觀天橋另一端的博物館,只能在交車中心拍拍照。

Isetta原本是義大利的「三輪汽車」品牌,設計的目的是因應2次世界大戰後,亟需短程便宜的運輸工具,1953年Isetta以機車引擎正式與世人見面。後來Isetta賣給了BMW,所以在BMW交車中心裡也看得到這種可愛的小車。

蜜月D03-30.jpg

▲慕尼黑結合古典與現代,被人稱作「百萬人的農莊」。

慕尼黑僅次於柏林與漢堡,為德國第3大城市、南部第1大城。這座城市在2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空襲了71次,舊城區有90%被毀,整體毀損達到50%,約有6000人死亡,1萬5000人受傷。戰後與其他城市不同,慕尼黑的重建十分精緻,保留了戰前的街道格局,同時以古老建築的外觀,建造全新現代化內部的建築,此外,在新的大型公共建築中,也不乏有許多特色造型,達到古典與新潮並存的風貌。

蜜月D03-31.jpg

▲人來人往的廣場,這裡是慕尼黑交通樞紐,數百年來的市集所在。

新市政廳座落在瑪利亞廣場( Marienplatz)前,於1867年開始,花了41年才在1908年完工,目前為全歐洲第4大的市政廳。市政廳的建築上有許多歷代君王、聖徒與神話英雄的雕像,實難一一考察;85公尺高的鐘樓上有全德國最大的木偶報時表演,每天的11點、12點、17點和21點都會報時,重現1558年巴伐利亞公爵威廉五世(Wilhelm V der Fromme)在此處舉行大婚的盛況,木偶演出會持續10分鐘左右。

瑪利亞廣場位於慕尼黑的中心點,早在1158年就成為居民們往來市集的地點,傳說1854年慕尼黑發生霍亂大流行時,由於居民多屬天主教徒,虔誠向聖母瑪利亞祈禱庇佑,後來靈驗,便將廣場命名為瑪利亞廣場。廣場中央有個瑪利亞圓柱(Mariensäule),圓柱頂端是聖母瑪利亞抱著聖嬰耶穌,踩著新月的金色立像。

蜜月D03-32.jpg

▲聖像矗立廣場中央,庇佑城市度過4個難關。

瑪利亞圓柱上的鍍金聖像在1590年打造,原本放置於聖母教堂(Frauenkirche)內;在1638年,作為慶祝30年戰爭期間瑞典結束佔領慕尼黑,而將聖像移到了廣場中央,並建了底下的圓柱與基座。基座4邊有4個男童天使雕像,分別代表了慕尼黑克服了4個難關,分別為:戰爭、瘟疫、飢荒與異端。

蜜月D03-33.jpg

▲世界一流的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尼布龍根的指環》在這裡首演耶!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亦稱為拜仁國家歌劇院)成立於1653年,擁有歌劇院團、交響樂團與芭蕾舞團,是德國最頂尖的歌劇表演中心之一,包括1781年莫札特的歌劇《依多美尼歐》、華格納的《尼布龍根的指環》系列等,都在這個歌劇願及其周遭附屬戲院做全球首映,可說是世界性的重要舞台。

歌劇院右方為慕尼黑4條皇家大道之1「馬克西米利安街」(Maximilianstraße),由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2世(Maximilian II. Joseph)於1850年開始興建。

蜜月D03-34.jpg

▲馬克西米利安1世為巴伐利亞首任國王。

國家歌劇院前有個「馬克思約瑟夫廣場」(Max-Joseph-Platz),這個名字來自於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1世(Maximilian I. Joseph),也就是廣場上紀念碑所雕刻的人物。作為首任巴伐利亞國王,他為巴伐利亞帶來了憲法,並從事許多改革。在他的紀念碑上也詳細雕刻了許多圖畫,四個立面分別說明他是推廣科學、促進司法與農業、頒佈憲法、發展宗教與藝術等的先鋒。

在圖中,雕像的後面是巴伐利亞皇宮群,由於目前外牆整修中,因此掛上了巨幅的皇宮圖案布幕來掩飾。皇宮建於1385年,由於數百年來歷經不同的君王,皇宮也數度擴建整修,成為了充滿了不同風格的混和體,沒能親眼看見,十分可惜。

蜜月D03-35.jpg

▲馬克西米利安街對觀光客來說,就是時尚精品街。

馬克西米利安街從國家歌劇院前的「馬克思約瑟夫廣場」開始,大街兩側布滿英國新哥德式的建築,沿路有許多精品、時裝、珠寶店,也是這趟旅遊中少數的購物行程。此外,這些哥德式建築物中還包括劇院、政府機構、博物館,以及慕尼黑最高級的5星酒店之一「四季酒店」(Hotel Vier Jahreszeiten)等大樓;路的盡頭為馬克西米利安紀念館(Maximilianeum),目前的巴伐利亞州議會(Bayerischen Landtags)就設置在其中。

蜜月D03-36.jpg

▲本來要託小五買RIMOWA的朋友,我們真的有到專賣店喔!

在馬克西米利安街上能看到Louis Vuitton、BOSS、Burberry……等許多名品專賣店,同時也有RIMOWA的專賣店,雖然看起來很高級,但是一想到台灣代理商貽笑全球的保固,我就路過不想進去了。

蜜月D03-37.jpg

▲豬腳份量很大,不過味道普普,外皮烤得跟磚塊一樣硬,並不推薦。

晚餐在慕尼黑市政廳地下室的地窖餐廳(Ratskeller München)享用豬腳,根據小五多次於德國享用豬腳的經驗,這次是最難吃的。同行的友人也有反應「豬味」太重,不過我除了覺得外皮很麻煩外,倒是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只是也說不上是好吃。

蜜月D03-38.jpg

▲大快朵頤德國啤酒,白啤酒沒有喝完,黑啤酒倒是喝了2杯。

雖然豬腳評價不優,不過啤酒就不一樣了,這頓飯標配啤酒1杯,除了一般的啤酒,還有白啤酒與黑啤酒可以選擇,簡單的說,分別就是大麥、小麥與黑麥所釀製的啤酒;我當然選黑啤,小五則點了白啤酒嘗鮮。白啤酒不合胃口,黑啤倒是非常好喝,喝完1杯,我還偷偷加點了第2杯,一樣是一飲即盡。

蜜月D03-43.jpg

▲飯店大廳旁就有一個酒吧,方便旅客交誼。

這天晚上住在慕尼黑的Angelo Design Hotel,距離市中心只有幾分鐘的路程,是間富有前衛設計感的飯店,提供146間房間,並有一間餐廳與一個酒吧。

Check in之後,卻發生了一件糗事。由於飯店電梯是要刷卡才能選樓層的,我們一群不知情的3樓房客坐到了2樓電梯門就打開了,想說才差一樓,那就走樓梯好了。沒想到安全門一關上就自動鎖上了,2樓的安全梯也無法從裡側開啟,我們的處境等於被關在安全梯裡,出不去了。隨後又有幾個人走進來,但是來不及請闖進來的人止步,被關在安全梯間的人數竟愈來愈多。

最後找到地下室的停車場與飯店相通,只好請一個人先繞出去看看,其他人則繼續守在安全梯裡等候回應,並試著撥打導遊、其他團員的電話求救;我自己是對於身處這樣的窘境感到很好玩,靜靜的觀察每個人不同的反應。最後是導遊偕同飯店人員從外側打開了安全門,結束了一場虛驚。

只是疑惑,印象中在台灣的消防法規中安全逃生門是不可以上鎖的,但是德國飯店的服務人員卻很不解的問:難道我們不知道安全門會自動上鎖嗎?猜測是為了防盜,避免從外部停車場可以直接從安全梯進入到飯店各樓層。後來再確認了一下台灣的安全法規,原來作為「逃生」用途的逃生門的確是必須能雙向開啟的,但是如果消防目的是作為「阻隔火煙」的防火門,只需要能單向開啟即可。不過德國法規對安全逃生門的限制如何規定,我也不清楚。

蜜月D03-39.jpg

▲一天跑3個點,實在是累翻了,一沾到床就呼呼大睡。

隔天即將造訪行程的重點之一「新天鵝堡」,雖然迄今為止,沒有一天的睡眠時間能夠養足精神,總是要盡量多睡一點。對了,希望明天能有個好天氣!

arrow
arrow

    YiL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