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C519-1.jpg

▲隨著婚後體重直線上升,決定自己需要做好健康管理,雖然我知道,運動才是正途,只不過腦筋又動到了買台較先進的體重計上。早在2008年就看好了這台TANITA BC-519六合一體組成計,過了3年,儘管有更新型的產品問世,我還是對它死心塌地。對消費電子產品如此守舊,果然是不健康。

日系體組成計兩大品牌分別為Omuron與TANITA,在相關領域中,Omuron的規模大於TANITA;然而單就體組成計來看,姑且不論準確度(事實上這類家庭用的誤差範圍應該都差不多),Omuron的產品需要雙腳雙手同時測量,並容易受到姿勢改變而影響判讀數據,比較麻煩,因此只需雙腳站穩的TANITA產品自然成了我的首選。

就算TANITA比較「不準」,但是只要測量數據穩定,也能藉由其高低變化瞭解自己身體的變化,這反而更重要。

BC519-2.jpg

▲BC-519提供了4組記憶,可以設定身高與年齡,並藉由這兩項資訊的輔助,依共可以判斷1.體重、2.體脂肪、3.內臟脂肪指數、4.基礎代謝量、5.體內年齡、6.推定骨量等6項身體健康資訊。除了4組記憶以外,也提供一般體重計功能與來賓單次體組成測量等功能。

BC-519除了深藍色以外,還有米白色的版本,不過深色版本與電極版的反差比較大,看起來比較厲害一點。

BC519-3.jpg

▲體組成計與市面上低價的體脂計最大的差別,在於一般的體脂計並不是真的測量體脂,而是在輸入身高後,有計算晶片在測得體重後,用公式「算出」體脂;而高價的體組成計則是用BIA生化電阻分析法為基礎,利用身體中「脂肪幾乎不能通電,而肌肉或水分則容易通電」的原理,測量身體的組成成分。

也就是說,低價體脂計只要身高、體重數據一樣,算出來的BMI值都是固定的;而透過生化技術的測量,即便是相同身高體重,由於電流通過的電阻不同,因此能實際測量出每個人不同的體脂狀況。因為體組成計的電極版以微弱無感的電流通過人體,所以也被視為醫療器材,因此在網路上不能明目張膽的販賣。

TANITA更發展了Reactance Technology,號稱能夠將細胞大小、多寡的數據也反應在測量上,因此測量結果會更穩定。

BC519-4.jpg

▲第一個畫面拿小五的數據來做範例,首先需要設定性別、身長以及實際年齡。透過這三個固定的數據,才能夠判定接下來所讀取的數據。只是由於無法輸入生日,可以推測每年都必須要手動更新一次年紀才行。

BC519-5.jpg

▲女人的體重是祕密,所以接下來的數據就只好拿我的測量結果了。當然,如果我這時很不乾脆的辯解,這個數據是剛吃飽飯穿衣服又抓著單眼相機量出來的狀況,大概也沒多少人願意理會。

數據顯示,體重為66.9Kg,而體脂肪率為20.0%。雖然這個體重偏高,但是體脂率卻還算可接受。體脂分為5個等級,「消瘦」「-標準」「+標準」「稍胖」「肥胖」,31歲66公斤男性,體脂率在20%大概是落在「+標準」裡。

BC519-6.jpg

▲透過按鈕可以查詢其他的測量結果,首先是內臟脂肪指數。內臟脂肪指數顧名思義是為了測量自己的內臟的脂肪比率,即使是體脂肪相同的兩個人,有可能一人的皮下脂肪較多,而另一人的脂肪則囤積在內臟。內臟脂肪比起皮下脂肪更容易引起生活習慣的疾病。

判定的指數分為59個等級,在等級9以下為標準;10~14為稍微過量,需保持均衡飲食與適當運動,並限制卡洛里。若是等級在15以上,則屬於過量,需要積極運動並限制飲食,甚至有需要向醫師諮詢。

BC519-7.jpg

▲「基礎代謝」指的是一個人生存必要的最低需要熱量,約佔一天總消耗熱量的70%。基礎代謝量較高的人,容易燃燒脂肪,比較不易發胖。藉由適度運動,可以提高基礎代謝。

以最單純的狀況來說,如果我的基礎代謝量每日是1500大卡,表示我每天至少需要1500大卡的熱量維持生活;但實際上將此數據除以70%,大約等於2150大卡,也就是說,我每天生活大約會花掉2150大卡的熱量,只要每天攝取的熱量低於2150大卡,就不算過量飲食,也不至於發胖。如果要減肥,就把熱量控制在1500~2150大卡之間。

下方的「體內年齡」是根據TANITA所研究出來的評估,將測量結果換算為年紀,大約等於幾歲。原則上基礎代謝量越高,體內年齡也越低。對了,小五量出來的體內年齡是19歲,感覺我好像賺到了個幼齒太太。

除了基礎代謝與體內年齡,螢幕最下方還有一條「基礎代謝判定」,將我的基礎代謝量以「不易燃燒(脂肪)」「標準」還是「易燃燒(脂肪)」三種區間的方式表現。雖然圖片不是很清楚,不過大約可以看到基礎代謝判定的液晶顯示條落在「標準」上,但是比較接近「不易然燒」那端。也就是說,現在雖然還過得去,但最好要設法繼續增加自己的每日基礎代謝量。

BC519-8.jpg

▲最後一個數值為「推定骨量」,事實上機器測量的是「骨鹽量」,但是這個名詞太難懂,因此TANITA還是簡稱為骨量。這個重量是礦物質在骨骼中含有的量,也就是指鈣質等的重量。骨骼在人體中會不斷重複進行新陳代謝,提供身體所需的鈣質,如果太瘦,骨量就會減少。

一般60~75Kg的男性骨量平均值大約是2.9Kg,我差不多在標準上下。未來若骨量出現下降,則需要注意自己是否運動不足、飲食有偏差,甚至要考慮是否是骨質疏鬆等症狀。

後記:這台TANITA BC-519未來將為我們的健康做最初步的把關,當然,對於數據保持著僅供參考的心態,不要患得患失也很重要。其實我只是當自己買了個有趣的大玩具,每天早上量一次,夫婦倆看著對方的數據互相開開玩笑,並摸著大肚腩嘴砲著要開始運動了,其實也是蠻甜蜜的。

提醒:由於體組成計會有微弱電流通過身體,因此屬於第二級中度風險的醫療器材。對於身上有電子儀器如心律調整器等患者,以及孕婦等比較敏感的狀況,需要特別注意。

arrow
arrow

    YiL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