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美好的一天,美式飯店住起來舒服極了,不過就是少了點特色。
飯店一旁就是車站,一早就匯聚了來來往往的人們。這個車站同時兼營了公車、輕軌與鐵路,吞吐腹地很大,一方面也是因為位於郊區,有一些大型的展館。譬如說緊鄰著飯店就有一間「伯恩水世界」,就是近幾年才興建的大型館區。
▲觀光小鎮的道路兩旁提供長椅、垃圾桶與紀念幣販賣機,頗為悠閒自得。
其實,我對這天的行程並沒有什麼期待,清晨告別了瑞士回到德國的黑森林區,蒂蒂湖(Titisee)雖然以黑森林咕咕鐘的故鄉遠近馳名,不過也就是觀光旅遊團必定會來Shopping、讓導遊賺回扣的地方,所以才按上個具有人文氣息的景點吧。
我這麼講也不具什麼貶意,畢竟對旅客來說,東西確實比外面自己買來得便宜(只要別失心瘋,看到便宜反倒買了太多),而站在旅行社導遊的立場,本來從中賺取利潤就是底薪之外必須預期的收入,運作順利的話,是旅客、導遊與商家三贏的局面。不過通常問題也就出在導遊,好的導遊帶你上天堂,不僅不強迫推銷,還會不昧著良心殷殷告誡什麼東西到哪裡買比較便宜,儘管自己可能賺不到回扣;較差的導遊會怎麼做,大家心理都有數。
▲蒂蒂湖從前原本由四個山谷所組成,如今是更大城市的一部分。
蒂蒂湖這個名稱可以追溯至1050年,不過並非正式用法,後來慢慢沿用到湖邊的鎮名。由於這個城鎮由四個部分所組成,因此在1929年以前,其實是被稱為「費爾特黑勒」(Vierthäler),意思是「四個山谷」,指的是此地由四個山谷所組成。後來才併入成為更大的蒂蒂湖新城(Titisee-Neustadt)6個社區的一部分,而蒂蒂湖新城又是整個德國黑森林地區的一隅。
▲遊湖當然是觀光免不了的行程啦!
雖然這樣的類比有點詭異,不過這就好像來日月潭的遊客也一定要上船繞一下是一樣的道理。
▲在這種青黃不接的季節來玩,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人擠人。
蒂蒂湖這種全球知名的旅遊景點,假日通常擠到爆,這一天居然人少得跟鬼城鄉下一樣,悠閒漫步在這裡,心情非常好。路旁的招牌依然精緻,質感一流。
▲參觀咕咕鐘的製作流程。
咕咕鐘其實應該叫布穀鳥鐘(Kuckucksuhr),從17世紀開始,黑森林地區就開始生產這種整點與半點會報時的時鐘,如今也成為德國的象徵之一。
▲從一塊底板開始,了解咕咕鐘的製作流程。
解說員細心描述製作的難度,用著標準的台灣腔華語。是的,台灣人無誤,來德國留學,並於此地打工。
▲布穀鳥鐘與其看做時鐘,不如當作藝術品供著。
各式各樣的精緻雕工令人讚嘆不已,買一組回家放,報不報得準反倒是其次了。
▲每個時鐘,都有一段不同的故事……。
現在的咕咕鐘不只是報時出現一隻布穀鳥叫著「布穀」、「布穀」,而是結合了各式各樣的童話、故事與傳說,並在不同時間點運行不同的動作。現在來看沒什麼,不過這種當地有價值的鐘錶工業再與地方傳說、文化結合販賣的點子,骨子裡就是文創產業的新創意。
▲大大小小的時鐘佔滿整個牆面,每個都有標價,讓人好心動。
其實認真評估一下,就算是買個小號的時鐘,體積也是很大,放在家裡實在太突兀,拍幾張照片讚嘆一下也就夠了。
咕咕鐘是需要上發條的,並且每個鐘下方都有「松果」,由松果的大小可以知道上一次發條可以撐多久,由松果的多寡可以了解這個鐘有幾種功能。以一般3個松果的時鐘來說,分別是控制時間、音樂,以及聲響(布穀鳥的叫聲等)。
▲各個商店從外觀開始,就競相拿出最具特色的建築來新引遊客。
時間接近中午,先吃個飯再說,我們走近DRUBBA複合式餐廳,DRUBBA是當地餐飲禮品店的角頭之一,與各國旅行社都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而且裡頭賣的東西經過幾天來的比較,也的確比較便宜。除了在當地零售,也與許多國家做批發的買賣。
▲穿過禮品賣場才能抵達餐廳區,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就會陣亡許多紙鈔。
餐廳裝潢具有南德風情,不過看似還沒準備好供餐,於是我們先逛了下禮品區,走近餐廳時,還沒什麼客人。唯一看到工作人員的地方,有個牌子寫著德文單字Kasse,來,複習一下陰性名詞die Kasse,「收銀台」的意思。
▲坐定後餐點還沒有來,先到地下室的洗手間整理一下,下樓前還看得到一幅大壁畫。
壁畫中描繪了黑森林區的樣貌,以及早期咕咕鐘的樣式。
▲午餐來了,醬汁很鹹的豬排。
蘑菇醬豬排配上一團麵條,醬汁太鹹、豬排乾扁、麵條無味,除了那有特色的鐵盤外,實在比不上台南美食;不過再怎麼不好吃,如今在回憶中總是美好,要是能夠再去一次,難吃也甘願啊!
對了,甜點當然是正宗黑森林蛋糕,不過看我一點都不想放照片,就知道吃起來的感覺普普通通……。
▲吃飽飯準備遊湖,看看黑森林的美景。
仿古觀光遊船很有味道,乾淨整潔的體驗令人感到十分舒適,不會有髒亂、油污等倒人胃口的角落。
▲和船徽握手!
我們搭乘的觀光船名為「提多」(Titus),建於1980年,船身長16公尺、寬4公尺,最大載客量為80人。提多此名來自於西元79~81年在位的羅馬帝國提多王(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一般稱為「提圖斯」,傳說他的軍隊曾駐紮於湖的四周。
▲久違的合照又來了。
提多號所屬的遊船公司也是由DRUBBA所經營,遊湖一趟每個人12歐元(或是以250歐元包一趟船),整趟行程大約30分鐘,其實還蠻貴的;來都來了,還是要上船啊!
▲船頭來張照片,各色旗幟飛揚。
歐盟旗幟、德國國旗、巴登共和國國旗與遊船公司的旗幟,全都看得見。值得一提的是黃底紅條的巴登共和國國旗,巴登做為一個集體名詞,起源於12世紀的巴登國,後來幾經分裂、整合,到了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民主共和體制的巴登共和國,以黃紅黃旗幟為國旗。後來併入成為今日巴登符騰堡州的一部分,首府在工業大城斯圖加特(Stuttgart),對,就是Mercedes-Benz的根據地。
▲遊船慢慢開,我們也找了個位置欣賞美景。
這艘「提多號」的外觀設計以「羅馬廚房」為藍本,設計成仿古的湖上廚房,可惜沒將整艘船的模樣拍下來。
▲遊船看美景,悠閒過日子。
蒂蒂湖名稱的由來,據說也和提多王有關,因為提多的關係,這個湖被叫做提多湖(Titunsee),後來才演變為Titisee。
▲回望碼頭,湖邊多是餐廳與飯店建築。
蒂蒂湖並不大,面積只有約2平方公里,不過湖水清澈,甚至達到生飲的標準。蒂蒂湖海拔約850公尺,最深處約40公尺,再加上風勢強徑,冬天時不易結冰;但是只要結冰達16公分厚,湖面是可以開放給遊客活動的!
▲在船艙中聊天也是另一種悠閒。
「提多號」的木造船艙提供了一個典雅的湖上空間,讓遊湖不只是湖光山色,連交通工具本身也很有看頭。
▲交換一下座位,在這個位置照相才不會背光。
不過缺點也是有的,在這個春光明媚的季節,船艙內畢竟比較悶熱,還是外頭舒服。
▲船開得遠一點,一些較原始的岸邊還是能看到幾棟別墅錯落其中。
湖濱別墅看起來很吸引人,雖然難免懷疑濕氣太重,拿來度假倒是很不錯的地點。在城鎮邊除了給我們這種遊客搭乘的觀光船外,也有動力遊艇、家庭號小船、雙人划槳船等可供選擇;在這邊擁有一間別墅,假日時滑著船來度假,會不會太享受了!
▲願者上鉤的釣客。
今天湖面冷清,只有這位先生駛出一台划槳船,悠悠閒閒的享受整個蒂蒂湖。
▲30分鐘很快就過去,提多號也繞了一圈緩緩回到碼頭邊。
湖邊這條湖濱路(Seestraße)是鎮上最大的一條路,直接通到大型停車場;進來也是這條路,出去也是這條路,商店都沿著這條路開。
▲快下船了,趕快一起照張相!
在船上慢慢欣賞四周風景,一晃眼就要靠岸了;拍照最慌張的也就是這個時候,再不拍就來不及了。
▲看起來這麼可口的水果,不來一點嗎?
沿著湖濱路,周遭有許多商店小販,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嗎,怎麼看起來都比較好吃?其實是因為連日大魚大肉少蔬果,看到水果攤都很心動。
▲又肥又大的蘆筍,好想直接拿起來啃~
在中高緯度的國家,冬天的蔬菜價格往往比肉類高出許多,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天氣大好,太陽讓眼睛都睜不開了。
隨意閒晃,看看花草攤販與紀念品商店,禮品店的東西大同小異,看多了也麻木了。
▲笑臉婆婆。
長得好相像!
▲懊惱公公。
這也模仿得很傳神XD
▲準備離開蒂蒂湖,雖然我不特別愛這裡,但總是個宜人度假的好地方。
午餐剛吃飽緊接著遊湖,這下子已經累癱了,坐趟舒適的火車補個眠好了。
▲列車頭上有「RB」的縮寫,指的是地區性普通車(die Regionalbahn)。
我們就搭乘這班普快車,前往佛萊堡(Freiburg im Breisgau)中央車站轉巴士,繼續攻略下個景點。
▲在第一節車廂最前端可以看到列車駕駛室。
雖然很累,但是上車還是蠻興奮的,能夠看到駕駛室的機會不多啊!
▲窗外日頭很炎,還好車內乾淨舒適又涼爽,可以好好打個盹。
佛萊堡在蒂蒂湖的西邊約40公里處,列車稍微要繞一下,需要30多分鐘才會到。
▲中央車站的地下有許多營業商家,跟台北站前地下街一樣。
從悠閒的度假湖畔來到大城市,一時之間無法調整過來;這個車站一共有4線,甚至可以一路開往法國巴黎。
▲中央車站入口大廳外觀,儼然是現代都市大型建築。
車站本身經過三個時期的建設,自1845年迄今,目前的大廳與辦公大樓是2001年的第三期建築。
從地底下鑽出地面呼吸新鮮空氣,趁著等待巴士接駁之前的時間隨意走走;後來進入車站入口大廳,駐足於雜貨報攤前,這時碰到了一位買報紙的中老年德國傳道人,對方開口詢問我們是不是日本人,以及我對最近的天災有什麼看法?我這才會意過來,他老先生指的是311東日本大地震。對方相信這是一種末日徵兆,並建議我們保持警醒,隨時準備好。
當然,我們以英語溝通,以我的蹩腳程度,大概也沒辦法跟他深談;其次,雖然我還想多聊一點,但是看看手錶顯然沒時間了,只能匆匆打個招呼,說明我們得趕車而先行離去。
▲站前大道,佛萊堡市中心馬路、人行道的品質都好棒!
走在路上觀察市容,常常不得不讚賞德國的環境,只是看不到行人穿越道(斑馬線),對於該怎麼順利通過馬路,還是有一點遲疑。
▲司機大哥,這裡要右轉,目標巴登巴登(Baden-Baden)。
德文Baden是洗澡或游泳,所以這個地名直譯是「游泳洗澡」,也就是洗得很爽的意思。巴登巴登在12世紀羅馬帝國時期就以溫泉為名,現在也有很多著名的溫泉水療浴池(Kurhaus)。
▲小王子旅館(Hotel Der Kleine Prinz)入住!
儘管巴登巴登以溫泉大浴池著稱,不過此行的目的不在於溫泉,而是這間小王子旅館。小王子旅館是由一間百年老屋所改裝而成的,經營者拉德馬赫(Rademacher)家族擁有管理如紐約希爾頓等大飯店的經驗,並以這個經驗經營小王子旅館。
不用說,這個旅館的主題是聖艾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的《小王子》(Le Petit Prince)一書,從旅館外牆到餐具、擺設,都是書中的場景。旅館內的60個大大小小房間,更是各有主題。此外,旅館所有的服務人員清一色都是年輕有氣質的美男子!
▲來看看Ting的房間長什麼樣子吧!
由於房間的大小、格局都不一樣,因此要跟其他人抽籤;其實房間的大小對我們來說不很重要,能夠欣賞到其他人的房間也就值得了。
入住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處參觀不同的房間,各個房間以不同國家的氛圍為主題,打開每扇房門都有不同的驚喜。
▲看來這間是英式風套房,有滿牆的玫瑰花壁紙。
▲整根木條架起來的視覺隔間,真是下了重本。
▲實木馬桶蓋,有沒有這麼誇張!
▲紐約風格,紐約在哪裡?看看這間的浴室就知道了。
▲角落擺了自由女神像。
▲中國風套房,另一面還有毛筆字與紅木家具;不過某些角落似乎比較像日本幕府的擺設。
▲每個家具擺飾都別出心裁。
▲但是有些套房卻不那麼容易看出主題來,大概是因為有60個房間,卻變不出60個國家的特色吧。
▲即使看不出特色發想,每間房間的細節還是十分講究,看那接近天花板的雕花腰帶。
▲這間衛浴雖小,但是也絲毫不馬虎。
▲大多數房間裝潢以國家為主題,不過還是有少數房間的主題沿用小王子。
▲好了,一口氣看那麼多間,連我也沒哏了。
▲60間客房的格局裝潢都沒有重複,也有閣樓式的精彩小房間,沒有機會全部看過一遍真可惜。
▲小王子旅館也是羅曼蒂克住宿、餐飲集團的成員。
另外,下方由左到右的獎項,分別是2007年Karen Brown's旅遊指南推薦、2011年德國旅館4顆星、以及2007年的米其林指南推薦旅館喔!
▲連接旅館兩棟建築的中間,有個休憩的中庭。
《小王子》一書國小時就看過了,不過當時一點也不覺得好看,想說世界名著不過爾爾;長大後才發現,《小王子》根本就是寫給成人看的讀物,有很多隱喻的理解,小孩子根本看不懂,結果我就買了有英文對照的版本,重讀一次。然後,我總算確定了一件事,我還是覺得不好看。
雖然對《小王子》沒有特殊感情,旅行途中住在這種特色飯店,還是比連鎖飯店興奮得多。
▲每幅小王子畫作都對應到書中的各個段落。
這個場景是小王子每天細心照料B612號星球上唯一的一朵玫瑰,做為故事的一開頭,十分經典的場景;至於這朵玫瑰引伸的意義,還是請大家自行讀書吧。
▲外推窗戶向外看的橋段,是不是很歐洲風?
我們的房間有一扇窗正對著大馬路,可以與街上的行人說Hello!
▲窗台的植物不夠美,可惜了這個畫面XD
其實我們的房間是上方看過的紐約主題,雖然房間很漂亮,特地來歐洲住紐約風,還是有一點怪;不過我想到如果是紐約人來住到這間,大概更無言。好在臨街的窗戶感覺很不錯!
▲有的房間會在樸素中妝點些無言的趣味,那個皇冠垂下來的窗簾布看起來就像失敗的蚊帳XD
▲也有房間獨佔露台,可惜從裡面看的時候沒有注意到。
▲旅館的兩棟建築間,有個巨型的壁畫。
壁畫主題仍然是小王子和他獨一無二的玫瑰。
▲公園裡的大型西洋棋盤,對奕的臨場感十足。
一邊喝著酒的老兄還用日語向我們交談,回想中午在佛萊堡的經驗,看來亞洲臉孔在這裡很容易被認為是日本人。這也難怪,日本這個大經濟體早就「脫亞入歐」啦,比起亞洲其他國家,更早有財力出國觀光。無怪乎在歐洲人的刻板印象中,黃皮膚黑頭髮的觀光客,大部分都是比較富裕的日本人。
▲城市裡洋溢著一篇悠閒的氣氛,還有許多的噴泉。
噴泉的後方為國際俱樂部(Internationalen Club),為巴登巴登的賽馬俱樂部,提供來此水療、賭場的遊客另外一種休閒享受。該棟19世紀的建築同時也作為博物館與西洋棋中心等多功能建築,陳設有許多文化展覽供民眾欣賞。
▲全長2.3公里的里奇騰塔勒大道(Lichtentaler Allee),是條結合公園與植物園的大道。
這條散步大道在1655年就開始成形,原本是條市集與修道院間的道路,到了19世紀因為種植了許多特色植物,還被稱為「歐洲的夏都」(Sommerhauptstadt Europas)。告示牌上除了描繪20世紀初期在大道上行駛馬車的景況,下方也列出了禁止在大道上從事的一些活動。
▲雖然沒有走完全程,在有限的範圍內還是感受得到里奇騰塔勒大道的魅力。
大道上有許多花園,並種植了300種以上的樹木,是條適合在地人散步與慢跑的地方;對於遊客來說,除了店鋪外,更有博物館、浴池與賭場等設施,吸引人駐足流連;連音樂家舒曼、布拉姆斯也是這個地方的常客。
▲里奇騰塔勒大道的北端是一間複合式的度假村Kurhaus Baden-Baden。
水療宮(Kurhaus)由知名建築師在1842年建造,原本是做為溫泉休閒之用,後來結合了SPA浴池、賭場等服務,並有大型場所能舉辦音樂會、宴會等活動。這裡曾被女星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譽為世界最美麗的賭場,還舉行過國際西洋棋大賽、奧林匹克委員會、及北約峰會。
▲Kurhaus前方有個很大的水療花園(Kurgarten)。
花園開起了美麗的鬱金香,在大草坪中畫出美麗的弧線,
▲這裡當然也是個拍合照的好地方!
只是我們沒有那個財力進去賭場裝闊氣就是了。
▲歐洲有許多二喬木蘭,紫色混白色的花朵與落瓣,十分美麗。
二喬木蘭在德國被稱為鬱金香木蘭(Tulpen-Magnolie),是很普遍的觀賞樹種,第2天前往海德堡古城,上坡入城時,周圍也種了許多二喬木蘭,不僅開在樹上的淺粉花朵很漂亮,在一片二喬木蘭花海中,連地面上的落瓣都美不勝收。
▲整齊美麗又綠意盎然的街道,台灣怎麼都沒有?
2.3公里的里奇騰塔勒大道說長不長,但是各路段卻也有很不同的風景。
▲又是噴泉,隨處可見的噴泉。
這裡是奧古斯塔廣場(Augustaplatz),以奧古斯塔女皇為名。廣場的交通功能類似台南的圓環,連接著許多道路,來回不同景點時都會重新回到這裡來。
▲奧古斯塔廣場的風光。
一般人觀賞這類的短片大概覺得很無聊,不過對於曾經親身前往影片中美景的人來說,雀躍之情卻難以言喻。走過的街道、看過的建築、呼吸過的空氣,一再地回到腦海裡。
▲德國福音教會(EKD)的巴登巴登辦公中心。
這間1855年開始建造的教堂,由於經費不足,在1864年落成時沒有兩座尖塔,直到1874年才把尖塔完成。
▲準備回飯店用餐,教堂背影再拍一張。
新哥德式的建築,總是讓人想多拍些照片。這間教堂除了做為巴登巴登教區的辦公室外,也從事許多社會服務性質的活動。
▲連餐具也不放過印上小王子的機會。
來到旅館的餐廳,侍者已經將餐具都擺放好了,入座之後大家卻不急著上菜,連忙欣賞美麗的餐具與四周裝潢。
▲抬個頭,上方到處都有劇情插圖。
小王子與狐狸的互動,也是劇情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一樣請大家自己看書,否則遊記會寫不完……。
▲本日晚餐菜單,這麼精美的卡片當然是馬上收到包包裡帶回家。
晚宴為四道式料理,包含開胃菜、前菜、主餐與甜點。
▲餐前酒當然也是不可少的。
每個玻璃杯上都有精美的雕花,桌上還有蠟燭點綴氣氛,算是這幾天最優雅的一餐。
▲主餐為雞胸肉,幾天下來第一次吃雞肉,也算是換了口味。
不過雞胸肉加上一點蔬菜配白飯,果然是很德國的料理方式,要說多好吃,其實還不如台灣的雞排飯。
▲晚餐後出去走走吧,看看這個溫泉度假城市的夜晚。
月光下散步,空氣冰冷,伴著有限的路燈,來一場驚奇之旅。
▲其實是想拍疾駛而過的Audi A4。
順著傍晚走過的路,準備繼續走下去,看看會到哪裡去。
▲晚上的教堂似乎在聚會,室內燈火通明,有光從裡頭透出來。
巴登巴登的夜晚,商店早早就休息了,站在奧古斯塔廣場上,只有教堂最為顯眼。
▲黃金十字(Goldene Kreuz)是大街上極富盛名的建築。
建築歷史可以追溯到1815年的2層樓酒店與餐飲,1890年後出售,並擴大建築、重新裝潢,形成今天的樣貌。目前是巴登巴登最富麗堂皇的商務辦公與住宅大樓。
▲看看黃金十字大樓正門牆上的精美雕花,就可看出它的氣派。
黃金十字大樓裡有間裝潢漂亮的Le Jardin de France法國餐廳,不過我們當然是沒機會品嚐啦。
▲利奧波德廣場(Leopoldsplatz)是巴登巴登的道路交匯中心。
廣場名稱以19世紀巴登大公國的利奧波德大公(Karl Leopold Friedrich)為名,廣場中央的噴泉則是當地著名的見面點,類似於東京地鐵渋谷車站前的忠犬公銅像一樣;這裡的人要見面會說:「我們就約在Leo(Leopoldsplatz的簡稱)前見面吧!」
▲夜晚的利奧波德廣場角落。
廣場周邊十分熱鬧,是巴登巴登少數晚上還有人走動的區域,可以想像白天必定是人聲鼎沸。行人不是穿梭其中向著回家的方向走去,就是在酒吧門口吹風,拉把椅子三五好友把酒言歡。
我們捨不得一天的結束,卻也得回頭休息,也許有機會,再來一次巴登巴登,下次的深度之旅,有許多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紀念館等,當然還有SPA大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