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蜜月D08-01

▲與街角小王子旅館的招牌合影。

旅途逐漸進入尾聲,第8天清晨離開小王子旅館準備前往車站,許多人在旅館前照相留念,拍些「到此一遊」式的合影,畢竟許多人是衝著小王子而入住的!站在旁邊等車的時候,自然也就跟著大家一樣,都來了一張合照。

蜜月D08-02

▲巴登巴登車站並不在城內,而在郊外的小鎮上。

巴登巴登車站的外觀也是個很有味道的建築,車站除了辦公室以外,還有兩間咖啡廳、書店,以及一間旅館;這座車站還曾榮獲2008年的建築獎。我們即將在這裡搭乘德國ICE高速鐵路前往科隆(Köln),來比較看看歐洲的高鐵與台灣的日系高鐵有什麼不同。

蜜月D08-03

▲車站十分乾淨明亮,裡外規劃與指標既清楚又整潔。

雖然巴登巴登車站位在市郊小鎮,但是這個車站可以追溯自1844年的木造車站,迄今仍是巴登地區最重要的運輸中心,南來北往的交通運輸,每天約有將近150班列車停靠於此。

蜜月D08-04

▲等車時與站牌合照,希望未來還有機會再來一遊。

站牌上的時鐘不是打著精工(SEIKO)、勞力士(ROLEX)的商標,而是印著DB德鐵的標誌,不禁讓人想起德國公共運輸的效率,時刻表的精準。

蜜月D08-05

▲4號月台,即將進站的是開往科隆的ICE高鐵列車。

德國車站的站牌非常好看,一律是藍底白字,字體採用無襯線的黑體類(詳細為哪一種黑體字型,我的程度不夠高,看不出來),台灣在這方面還是不足,就連字體設計上最進步的高鐵站都略遜一籌。台灣高鐵主要標準字型採用香港的蒙納黑體,但是在一些細節上又變成魏碑體;顏色方面也是,主要設施上統一為深灰底白字,但是在許多行車資訊告示板上,除了字體混了3種、顏色也混了3色,識別度也被花花綠綠的顏色所干擾了。

蜜月D08-06

▲ICE進站,抓緊機會拍張照片!

ICE經過多年的營運,車型發展出好幾代外觀、功能、地區不同的樣式,這天乘坐的是我覺得最好看(也跑得最快)的ICE-3系列,流線的車頭外表與其他車型不同,非常有氣勢。

當初台灣的高速鐵路由「中華高鐵聯盟」與「台灣高鐵聯盟」競爭時,我也陷入支持哪一邊的天人交戰(也不會有人在意我內心的掙扎吧XD),因為就投資公司來說,我比較喜歡台灣高鐵聯盟的組成分子,但是台灣高鐵聯盟所採用的是歐洲系統的高鐵,當時德國才剛推出ICE-2車型,跟與中華高鐵聯盟合作的日本高鐵系統比起來,外觀先輸一半!在這樣的劣勢下,注重列車外表的我,內心很焦慮~沒想到最後的結果跌破大家眼鏡,由台灣高鐵聯盟得標,但是轉而採用日本高鐵系統建置!

寫這麼多只是想說,要是當初知道德國2000年開始會生產ICE-3這麼漂亮的高鐵列車,或許我根本不需要在內心這麼猶豫啊XD

蜜月D08-07

▲進入列車中一探究竟!

一進入車廂舊發現整體設計與台日高鐵很不一樣,大量採用透明玻璃、木紋做內部隔間材料,設計感十足。

蜜月D08-08

▲有個可愛的德國小孩就坐在車廂之間的通道與媽媽玩耍,爬來爬去吸引大家的目光。

地板採用地毯對清潔員來說,遠比一般塑膠地板難整理,但卻給予旅客更為舒適的空間。而小孩子在車廂間的地板上玩耍,除了可以看出ICE行車的平穩舒適之外,也透露出德國父母的教育方式,一來給予小孩充分體驗身邊空間的自由,二來刻意到車廂間的通道,也顯示出尊重其他旅客安靜休息的權益。

蜜月D08-09

▲透明的玻璃隔間,是不是讓空間感更為開闊呢?

ICE頭等艙為皮椅,每排為1+2個座位,座位雖然不是非常寬,但也算夠用,椅背高度很高,想必是對應歐洲人的尺寸;一般的經濟艙則為布椅,每排為2+2個座位。

蜜月D08-10

▲ICE列車上還設有「靜音區」,包廂內禁止喧嘩、講手機。

靜音區的座位通常是給需要休息的旅客使用,訂票時就可以選擇;可是裡頭的人怎麼回事,看起來聊天聊得很開心XD

蜜月D08-11

▲座椅間的空隙很大,隱私難以獲得保障XD

這趟由巴登巴登到科隆的路程,就算乘坐ICE也要2個多小時,我和小五玩累了就坐到車廂的最末排聊天,一邊珍惜所剩不多的旅行時間,一邊細數這些日子的收穫。

蜜月D08-12

▲座椅的頭枕談不上多舒適,但是休息時卻也很實用。

重視睡眠的小五,正好趁這個上午的空檔好好的補充精神,幾天來的早出晚歸,實在也夠累人的。

蜜月D08-13

▲抵達德國第5大繁忙的科隆中央車站(Köln Hauptbahnhof)。

科隆車站鄰近法國、荷蘭,交通十分密集,每天服務28萬人次,尤其車站就在市中心,站內的地面樓層更是設計成匯聚人潮的商場。

蜜月D08-14

▲由透明屋頂與玻璃牆所構成的車站,既整潔又十分現代化,令人印象深刻。

和其他有歷史的建築一樣,科隆車站自1850年開始,也歷經多次的整建,現今所看到的狀態是2000年才完成的樣子,最大的特色便是巨型購物商場,以及歐洲第一個自動化行李置物櫃。

自動化行李置物櫃和傳統的車站、商場置物櫃最大的不同,是行李的集中管理。傳統置物櫃每個櫃子有一扇門、一把鑰匙,而自動化置物貴則是如同汽車停車塔一樣,出入口固定,行李放進去後會直接運至儲存空間,取行李時只要輸入密碼,便會將自己的行李自儲存空間中運送出來。

蜜月D08-15

▲一出中央車站,眼前就聳立著巨大的科隆大教堂,震撼人心。

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可以追溯自4、5世紀的當地小教堂,小教堂不斷改建,到了9世紀蓋起了可以稱為科隆大教堂前身的Hildebold大教堂(Hildebold-Dom),Hildebold為科隆第一任大主教,教堂因而得名;不過這座建築後來在13世紀的火災中燒毀。

目前的建築,是在火災前就開始規劃的,只是因為教堂沒了,所以提早開始動工。只是這麼一動工,從13世紀一路蓋了600多年,終於在1880年完工,雙尖塔的高度為157公尺,為當時全球最高之建築。科隆大教堂不只是高,它的佔地也足足有一個足球場大!

蜜月D08-16

▲走到教堂的正面,157公尺的高度一般相機根本照不出全景!

科隆大教堂在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但是到了2004年,卻被放進「瀕危的世界遺產」名單中,成為整個歐洲唯一一處瀕危遺產。究其原因,是教堂旁蓋了一棟現代化的辦公大樓「科隆大廈」(KölnTurm),科隆大廈含天線最高達165.48公尺,比教堂還高,直接影響了大教堂的外觀天際線。這迫使科隆在2006年決定限制市區內的建築高度,這才使大教堂從瀕危名單中移除。

這種對天際線的保護和日本京都很像,在古蹟周遭的現代建築都有高度限制,讓古城能夠昂然獨立,成為整座城市的精神支柱。不像台南市區,拍個赤崁樓,怎麼閃都閃不過旁邊的現代建築、拍個公會堂,更是被圍在水泥牆中間。歷任市長到京都考察那麼多遍,也不知道學了什麼回來。當然,台南有其限制,古蹟普遍都不高,要保障天際線也很難辦就是了。

蜜月D08-17

▲正面入口表現了哥德式的多重尖拱建築風格。

二次世界大戰時,科隆是盟軍轟炸的重要目標,這座老城有90%遭毀,教堂卻奇蹟似的大致完好。一說是德國天主教會透過梵蒂岡向盟軍要求,轟炸時避開這座世界遺跡,另一說則相反,由於大教堂這個標的太好辨認了,所以空投炸彈時,都以教堂當做轟炸參考點,因此才遲遲未將它炸掉。不論真相如何,幸好它留了下來,在科隆這幾十年來從灰燼中重建,一切都邁向現代之際,仍舊訴說著800多年的歷史。

蜜月D08-18

▲退到教堂前廣場的最末端,才終於把整座教堂立面給照了進去。

雖然科隆大教堂從瀕危世界遺產的名單中移出,但不代表這座古老教堂可以高枕無憂,逐漸酸化、污染的空氣與上頭鴿子的酸性糞便,不斷侵蝕著由16萬噸象牙白色的粗面岩所蓋起的大教堂,使外牆逐漸變黑,因此外牆的清洗工作不斷進行中,也使得教堂的外觀有黑有白。曾經查到一個數據,科隆大教堂的外牆完整的清洗作業一次需時1年,洗完了東邊,西邊又髒了……,這實在是件龐大無止盡的工程。

蜜月D08-44

▲科隆大教堂的鎮堂之寶:「三王聖龕」(Dreikönigenschrein)。

「三王聖龕」據說存放了新約聖經中的東方三博士之遺骸,其實聖經根本沒有說過東方來的占星家(或波斯祆教神職人員)有多少人,只是通常以他們帶來三樣禮物,才推測可能是三個人。這座神龕是由木材、黃金與白銀打造而成的棺木,在1164年由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將它自米蘭大教堂轉贈給科隆大主教,在這之後,朝聖的人絡繹不絕。

蜜月D08-19

▲首飾聖母(Schmuckmadonna)的神龕前有許多許願蠟燭。

首飾聖母作為聖母崇拜的一個象徵,一直是信徒禱告祈求的對象,人們拿著自己的金銀珠寶作為供品,答謝聖母保佑大病痊癒、幫助客服困難等等。這個請求首飾聖母轉禱或援助的習俗,可以追溯至17世紀末,不過在1969年,首飾聖母神龕上的一些珠寶被盜走,促使教堂神職人員更換聖像的長袍與神龕的裝飾。

蜜月D08-20

▲苦路第13站:耶穌自十架上被卸下。

「苦路14站」是天主教會根據聖經記載,回想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14段過程,作為一種默想靈修的方式。科隆大教堂在19世紀請藝術家自1983年到1898年間,將苦路14站以繪畫、雕塑等方式放進教堂中,其中第13站為「耶穌自十架上被卸下」,以高規格的大型雕塑表現。

事實上,根據原始的苦路14站,最後一站為「耶穌被埋葬」,苦路之行到此結束。但近代則多加入了「耶穌復活」,將它設計為第15站,或直接將原本的第14站與第13站合併,而將復活當做新的第14站。

蜜月D08-21

▲遊客太多,參觀的品質大打折扣,有許多項文物圍滿了人,只好略過不看。

高挑的教堂內部,四周有高達約40面各種主題的彩繪玻璃窗戶,連管風琴都有好幾座。根據傳聞,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教堂開放給街友棲身,因此在戰時這些無處可逃的街友,合力找來梯子,將彩窗一塊塊拆下來保存,因而沒有受到破壞,戰後才得以復原。

蜜月D08-22

▲坐在會眾的長椅上,想像彌撒時的莊嚴氣氛。

禮拜日望彌撒時,這個區域是圍起來不准遊客進入的,由於我們在週六前來,因此得以肆無忌憚的在各個區域遊盪;不過或許在望彌撒時前來,也有另一種參與的氣氛。只是話說回來,科隆大教堂一共有1200個座位,2800個站位,現在彌撒時,又有多少人會來參加呢?

蜜月D08-23

▲教堂不管外觀或內部空間均為十字架的形狀,祭壇就位於十字正中央。

科隆大教堂的室內空間高達43公尺高,前方兩旁的牆上則雕刻著一尊又一尊的聖徒雕像,在每尊聖像上方,還雕有一個天使,每個天使手持不同樂器,象徵演奏著天籟。

蜜月D08-24

▲聖休伯特也來教堂參一腳。

聖休伯特是獵人,數學家,配鏡師和冶金工人的主保聖人(講白話一點就是守護神之類的),他最有名的傳說便是因為妻子難產過世,休伯特遠離了教會。在受難日時,所有人魚貫進入教堂禮拜,他卻騎馬外出打獵,結果在野外遇見一隻頭上有著十字架犄角的鹿,這隻鹿竟轉過身來對他說話:「休伯特,除非你回轉向神,過聖潔的生活,否則將很快陷入地獄深淵!」聖休伯特聽了差點沒嚇死,趕緊下馬跪倒在地問:「主啊,你要我做什麼?」結果這隻鹿指示他前往荷蘭的馬斯垂克(Maastricht),尋找蘭伯特(Lambert)主教。

蘭伯特主教仁慈接待聖休伯特,並將他訓練為教士,後來聖休伯特接任馬斯垂克主教、後來更成為列日(Liège)的首位主教,並在亞爾丁森林地區積極傳道,最後被稱為「亞爾丁的使徒」(Apostle of the Ardennes)。

蜜月D08-25

▲神職人員正為十字祭壇四周的青銅燭台點燭。

每個青銅燭台上安置3根蠟燭,燭台以鏤空的葡萄籐蔓為主題,和祭壇的葡萄籐蔓雕刻相襯。

蜜月D08-26

▲教堂內有許多石棺,葬著各時期的主教、聖徒。

阿恩斯貝格(Arnsberg)的哥特佛萊德(Gottfried)伯爵受到領地人民愛戴,是教堂中數十個聖徒、主教、皇室的棺木中,唯一一位平信徒。由於伯爵膝下無子,因此他於晚年將自己的領地阿恩斯貝格轉賣給科隆大主教,死後特別被葬於科隆大教堂中。

蜜月D08-27

▲哥特佛萊德伯爵的石棺雕像是教堂內唯一身著甲冑的雕像。

科隆大教堂每年有超過600萬名遊客參觀,平均每天2萬名,部分容易碰觸的文物每個人只要摸一下,很快就「鐵杵磨成繡花針」,不可不慎。這個雕像由於遊客可近距離接觸,因此用了鐵網保護,希望大家不要動手。

蜜月D08-28

▲與哥特佛萊德買賣的大主教,就是這尊恩格爾貝特3世(Engelbert III. von der Mark)。

這座雕像與其他石棺雕像最大的差異,便是恩格爾貝特的雙手並不是一般呈現祈禱的狀態,而是雙手自然交疊,這是很少見的狀況。另外,許多的中古世紀雕塑,在聖人的腳邊常常會出現狗與獅子,恩格爾貝特3世的雕像也不例外。今日人們已經無法確切知道這些動物所代表的意義,但一般認為,獅子為權勢、力量之象徵;而狗則代表了永恆的忠誠。善用權力與向神忠誠在一個人身邊如影隨形,對一位大主教來說,應該是最光榮的讚美吧。

蜜月D08-29

▲一座帶有濃厚聖母信仰的紀念碑。

科隆大教堂裡擁有數以百計的雕塑、聖像、紀念碑文等各種文物,使人目不暇給,每個角落都有一段故事可講,實在無法一一列舉,得要親身前往一探究竟,才能體會那種不論就藝術層面、文化層面或宗教層面來說,都過於豐富而令人讚嘆的人類文明。

這是一座紀念教堂建築領班Conrad Kuyn的藝術作品,下方以拉丁文寫下的墓誌銘,說明他於1496年去世。這個15世紀末的紀念碑也忠實的呈現了中世紀末期的聖母崇拜,人們相信她是一種「守護神」式的存在,或許跟現在台灣民間的媽祖信仰的祈福保平安類似。

蜜月D08-30

▲連音樂家舒曼都震攝於科隆大教堂的氣勢而寫下了《萊茵交響曲》。

教堂外各個方向合計一共有12道尖拱門,這是根據聖經啟示錄21章12節對新耶路撒冷城的描述而設計的,新耶路撒冷城簡單的講,大概可以理解城「天國的首都」。這段經文對新耶路撒冷的描述是:「有高大的城牆,城牆有12個門,由12個天使把守著,門上寫著以色列12支族的名字。」

蜜月D08-31

▲臨行前與大教堂合照,一定要在沒有時間壓力下,再來看個仔細!

停留於科隆大教堂的時間有限,豐富的外觀與內裝,無法一覽無遺,更不用說登上教堂500多階的樓梯,在上方俯瞰整個城市風景,實在是太可惜了。

蜜月D08-32

▲結束了科隆之行,就要向德國說再見了。

旅行進入了尾聲,這趟德瑞之旅,最後一站來到了荷蘭阿姆斯特丹。這張相片的重點不在於阿姆斯特丹的路標,而是前方居然有一輛Bugatti Veyron!

Bugatti Veyron全球預計只打算生產300輛,最高時速400公里,跑得比高鐵還快,是目前市面上跑得最快的量產車。每輛接單價依配備為120~190萬歐元之間,以當時與台幣的匯率大約1:40來計價,這輛跑車價格高達4800萬~7600台幣,而且根據官方說法,幾乎是完全沒有利潤,只為了證明自己的技術力!不管懂不懂車,能在離開德國這天於路上撞見,實在是可遇不可求的好運。

蜜月D08-33

▲來到荷蘭,瞬間覺得自己如同格列佛一樣,進入了巨人國。

荷蘭人的平均身高為世界最高,所有的設施、工具都只有大、高可以形容,令人有種進入巨人國的感覺。小孩子騎的腳踏車我連腳都溝不到地就算了,對我來說最麻煩的是男生的小便斗,每個都裝得那麼高,真是情何以堪。

此外,荷蘭擁有相當蓬勃的腳踏車文化,全國1500多萬人口,竟然有高達1400多萬輛腳踏車,每年還可賣出上百萬輛;全國的腳踏車專用道達到1萬7000多公里,證明荷蘭政府對腳踏車的態度是玩真的。也因為如此,交通號誌、設施還有專門給腳踏車遵守的規範。騎腳踏車不僅環保還能運動,如果交通法規與設施等配套做得好,是種不可多得的好工具,實在值得大力推廣!

推廣腳踏車不只是政府的事,私人企業也能協助營造風氣,譬如說在交通補助上給腳踏車更高的優惠、在公司車格的設計上給予停車方便等,也不乏在公司內增設淋浴間,讓員工早點出門騎車運動到公司,沖個澡後開始上班等設計。這些配套在荷蘭的公司行號都很常見,也與政府推廣腳踏車的設施、法規相輔相成。

蜜月D08-34

▲看到路上電車就扼腕,台南市本來的交通規劃中有這項,最後卻胎死腹中。

荷蘭的交通規劃中,行人擁有最大的路權,開闢一條馬路時,首先考量行人是否有足夠的空間,第二考慮腳踏車使否能順利行駛,最後才是開放給車輛通行的路線。在馬路上,連電車看到行人都必須煞車,讓行人優先穿越馬路。若是車輛與行人發生車禍,撇開法律責任需要調查,車輛一定負有百分之百的保險理賠責任。

在荷蘭,行人、腳踏車、車輛都有各自的交通號誌,行人號誌與腳踏車號誌會比汽車號誌先轉換,在綠燈時,行人與腳踏車可先行,確保汽車駕駛看得到這些人,隨後汽車綠燈才會亮起。任何時候,只要行人穿越馬路,車輛必定會停下等候,不會為此鳴喇叭。

另外在住宅區還設有車輛寧靜區,在寧靜區中,路面刻意以磚塊舖成,還不時出現減速丘,要求汽車以時速30公里以下行駛,以保護可能在自家附近玩耍的孩童。這項設計對台灣的用路人來說,可能會罵聲連連,理由還會有「損耗車輛的避震系統」云云,卻獲得荷蘭絕大多數人的贊成。當然,更極端的行人徒步區,設有電子路障的徒步區連政府高官、皇室的車輛都無法通過,只在上午某些時段供貨車進入商家補貨。這個規劃剛開始受到商家大力反彈,然而鐵腕實施之後,行人發現在其中逛街十分安全舒適,反倒聚集大批人潮,為商店帶來更大經濟效益。

反觀台灣,一面強調行人用路權,一面號稱發展低碳腳踏車,馬路卻對行人一點也不友善、腳踏車的行車空間也受到限縮、而且連保障弱勢用路人的交通法規都跟不上,更遑論一般民眾的用路習慣。台北市、高雄市甚至屏東縣都到過荷蘭考察腳踏車系統,硬體設施、制度相對來說是容易學習的,但是尊重行人、腳踏車用路權的觀念與素質,則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養成。

蜜月D08-35

▲本次旅行最高級的飯店:Radisson Blu Hotel。

Radisson Blu是比利時Rezidor Hotel Group旗下的一支飯店品牌,最早叫做Radisson SAS,用在Rasisson Hotel在美國以外,於歐洲、亞洲、非洲等地的飯店名稱,後來SAS集團因著整合與合作夥伴退出經營,因而重新改名為Radisson Blu;改名後反而開始於美國開起了以Radisson Blu為名的飯店。

蜜月D08-36

▲Radisson Blu是名副其實的5星級大飯店!

阿姆斯特丹有兩間Radisson Blu,我們入住的飯店是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Amsterdam Airport Schiphol)一旁專門服務搭機旅客的機場飯店,作為整趟旅程在歐洲的最後一晚,住在這裡真是一種享受!

蜜月D08-37

▲房間偏向美式風格,空間舒適,設備應有盡有。

雖然時間已經傍晚,但是外頭的太陽卻還沒有下山的打算,這是高緯度國家的特色嗎?

蜜月D08-38

▲換上拖鞋,到飯店外頭走走。

晚餐已經在抵達阿姆斯特丹時在外頭吃過了,晚上沒有任何行程,決定在飯店外頭繞繞。

蜜月D08-39

▲飯店周邊條小河,還有充滿花草的親水步道,雖有涼風,走起來卻怡然自得。

飯店緊鄰機場,這塊區域被規劃為一座具有運動、休閒功能的商業園區(Schiphol-Rijk business park),整合了公園、飯店、健身中心、會議中心,甚至還有幼兒園。

蜜月D08-40

▲走在步道上,這幾天的旅程不斷浮現於腦海中,真是個值得一生回味的蜜月。

整座園區可追溯自16世紀的填海工程,工程刻意保留了大量的水道,讓整個環境更加舒適。1950年代為了建設機場,重新改造過這塊區域。

蜜月D08-41

▲為什麼我覺得這張相片感覺很復古?

如果要說這趟蜜月,哪張合照讓我印象最深刻,大概就屬這張。這張照片也不是特別出色,只是它跟一般的旅遊相片很不一樣,因為人物背後沒有「景點」,完完全全就是呈現出兩個人在所謂「國外」的樣子。通常這樣的相片不太會在旅客的相機中出現,比較有可能在留學生、移民者的相機中找到。

蜜月D08-42

▲我喜歡阿源和Ting相依的背影,祝福他們就這麼順順利利的走下去。

春天來了,光禿禿的樹枝開始有了新芽綠葉,阿源和Ting走在我們的前面,間隔很遠,聽不到他們的談話;不過我想,心情大概和我們差不多。旅人們終究要歸鄉,但是那些共同走過的、看過的,會成為我們的珍貴記憶,在面對現實生活的各項壓力時,成為泛上心頭解憂的甜蜜。

蜜月D08-43

▲夕陽西下,結束了這天,睡個好覺,準備隔天的飛行。

一般來說,這個套裝行程是於德國法蘭克福進出,回程時間應該是上午11點20分的華航班機,但是因為我們拉車到了荷蘭阿姆斯特丹,這裡的回程班機是下午2點15分,因此還多了一個早上的時間可以利用。算算還真是值得,原本德國、瑞士兩國的旅行,和其他相同的套裝行程相比,中途因意外加了奧地利一晚、還特地拉車到荷蘭,住了五星級飯店與半天行程,想想實在很豐富。

arrow
arrow

    YiL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