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1.jpg

大改款Levorg的技術資料、性能諸元與試駕在8/20凌晨解禁,開始全面釋出,8/22更有官方的徹底解剖直播介紹,一時之間資訊量爆炸,各家試駕也紛紛出爐,新聞稿不斷,大家也對二代Levorg有初步的瞭解。

作為2013年就開始注意Levorg概念車,一直到2017年成為全台灣前4輛有Eyesight的Levorg的車友,從初代發表到現在一路看下來,有一點心得。有人問我會不會換車,我只能說,因為口袋不夠深,若車沒有因為某些原因報銷,基本上會pass二代(等到2027年剛好趕上三代電動Levorg或轉投NEVS懷抱?),但我還是覺得SUBARU整體來說在這次的新車上做了許多正確的改進。

一.外型設計

從外型來看,我個人覺得車頭很醜,但隨著燈具整合(方向燈整合到燈眉,只需要留大燈,大燈又可以小型化),SUBARU基本上早就在VIZIV Tourer Concept概念車上預告了縮小大燈的方向。同時,SUBARU希望模仿AUDI(大口)、LEXUS(紡錐)及BMW(雙腎),在前方進氣口做出專屬品牌的樣式(六角),所以造出了一個大六角進氣罩,配上縮小外擴的大燈,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欣賞設計師的努力與嘗試,但只能說結果不是我的菜。

02.jpg

順帶一提,有網友會問,前方進氣口的Logo兩旁橫槓很多餘,拿掉更簡潔。但是我想原廠是不可能拿掉的(改裝品除外),因為Logo兩旁的橫槓代表中島飛行機的機翼,再怎麼說,SUBARU在出廠式樣應該都會保留機翼設計。

有一眾日本車友把SUBARU的Bold設計當成在製造「鋼彈」,塊狀有稜有角還有一個「臉」的樣子,再加上以白色為展出顏色,就是聯邦軍的mobile suit。我認為這的確很有可能是SUBARU會做出來的事,SUBARU在日本被認為是技術宅,專注於獨特自有的技術開發,講究功能性的小車廠。這裡面的人你說沒有鋼彈迷,也是不太可能的事。

講遠一點,以全球範疇的機器人發展來說,大家可以看到只有日本會特別傾向雙足站立型機器人,這是因為大部份的日本機械工程師,都是被鋼彈影響而長大的。而這一個鋼彈技術宅的影響,也可以在內裝佈局上看到,容後再提。

03.jpg

回過頭來看外觀,中冷進氣罩內的直柵欄讓我感到些許廉價感,雖然應該有導流用途,但是這麼明顯(的齒縫)實在讓我想要把它挖掉……。車側延續初代設計,沒什麼好說的,除了後方三角窗下方終於補上原本初代時設計師說「不知道三角窗怎麼收尾,所以乾脆取消」的鍍鉻飾條。

車尾造型據說有考慮迴風,比較不容易髒污。但是那個初代被念得要死的尾門部位仍然是不會亮的。低扁的造型我可以接受,但為什麼不要保持一個C,而變成斷掉的ㄈ呢?對我來說實在是個謎。電動尾門用Logo觸碰,而不是掃腳真是太好了。一直覺得掃腳超蠢,而且在濕滑、下雪的地面,掃腳還增加跌倒風險。

11.jpg

最後是旅行車的神主牌「車頂縱桿」,最終還是沒有補回來,我都快不知道怎麼幫SUBARU說話了。但是我還是可以說一下XD根據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研究報告,車頂架平均會增加0.8%油耗,依款式不同,最多可影響多達25%油耗!報告建議車商應該公布車頂架安裝與否的油耗差異,讓車主選擇是否有需要加裝,或直接安裝可拆式,不用時取下。

也有其他風洞測試顯示,安裝橫桿油耗增加7%,加上Thule行李箱,油耗增加17%,行李箱換成衝浪版,一樣是17%,兩輛自行車則增加31%,大型充氣玩具為34%。(但我還是想敲碗原裝直桿啊XD)

二.內裝提升

對啦,Levorg就是擺明老子要向VOLVO、AUDI看齊。不只是中控臺、虛擬螢幕、全車氣氛燈或選配超細纖維材質等等,初代Levorg當初就以V60為師,但實際成果落差很大,這次感覺願意多花一點成本經營內裝。基本上是正面看待啦,雖然有時候畫虎不成反類犬。

04.jpg

只是座艙顏色被規定而無法更改,讓人覺得遺憾。譬如天棚只有米白色,無法選擇暗色系、STI Sport座艙只有酒紅色,想低調的車友無法換色等,並不是很友善(其他顏色大概留著給未來的特仕車)。

我對數位儀表版沒什麼意見,最大的期望是儀表版可以提醒駕駛者大燈沒開!然而說到中控就忍不住想嘴兩句。官方對中控大螢幕說法是,原本新型Levorg因為車寬不夠,沒有考慮安裝大螢幕(會顯得擁擠),但是後來想到,取消MFD後把螢幕上移,就可以把空間感找回來,所以就這麼做了。接著要把一堆功能「整合」進螢幕裡,所以很多按鈕都取消了。

為了大螢幕而做一些改變,我可以理解,雖然我很喜歡獨具特色的MFD螢幕,要改也不是不行。只是設計師到底吃了哪個品牌的口水把空調旋鈕取消掉?多功能螢幕是趨勢,我也不是不知道,但是SUBARU應該要勇於對抗這種降低安全性的潮流,空調這種行駛中有可能需要調整的功能,多讓駕駛低頭兩次,就是多增加風險,旋鈕不只直覺,更無須低頭確認數值。我知道姑且還是保留實體按鍵以及聲控,但是旋鈕明明是比按鍵更直覺的配置,按鍵又比虛擬螢幕強。初代已經做好的事,不要把它改差!

倒是面部掃描,這個看起來就像是鋼彈駕駛艙才會有的東西,算是一個不重要卻很貼心的功能。面部掃描原先的作用是防止駕駛者失去意識,察覺疲勞並提出警告。這在美規Outback/Legacy已經搭載,把這個功能當作個人化設定的基礎,我認為是很不錯的設計。不只是駕駛模式、座椅位置、氣氛燈顏色等都能隨之調整,等於客製化一輛車,讓車子更主動適應駕駛者。而不只是幾組座椅記憶位置,這麼陽春的調整。我都想大喊「アムロ行きます!」(阿姆羅出動)了。

12.jpg

後座出風口給了,還有USB可用,大抵內裝也沒什麼好挑剔的,除了未來才有機會補上的天窗,對於有需求的車友來說,可能需要再等一等。

三.彰顯旅行車價值

接下來用原廠對新型Levorg的三個設計面向(價值、性能、安全),來聊聊我覺得成功與失敗的地方。首先是SUBARU希望藉由新型Levorg彰顯旅行車的價值,以一個更好的架構(SGP+全內框)出發,搭配稍長的軸距,創造出比初代更好的空間使用機能(後座出風口、電動尾門都有了),全新設計人體工學座椅也讓長途旅行更舒適。再搭配低轉高扭力的1.8L引擎,把旅行車長途行駛的優勢加以放大。

05.jpg

關於行李箱地板下方空間,台灣沒意外會換成全尺寸備胎,這樣的設定是好是壞就端看用車習慣與需求。這個備胎空間同時是未來油電車型的電池位置,知道這樣的設定後,就不用訝異為什麼下方會留這麼大的空間。

一輛更好開,可以開得更遠的車我認為基本上是做到了,雖然引擎沒有黑科技,但是設定上也朝這個方向努力去做,引擎+變速箱的設定後面會再提到。

原廠將「彰顯旅行車的價值」放在大容量上,我覺得還不夠,用大容量來彰顯旅行車價值,顯然會碰到一個難題,你要怎麼面對SUV的潮流?容量一樣大、旅遊一樣很好用!我認為SUBARU用STI Sport的電子懸吊來回答這個提問,SUBARU用一種「可以比SUV更Sporty」的行駛路感,來區分旅行車與休旅車的差別。

其次,儘管車體比初代放大,但仍然限制在日本機械車位勉強可進入的尺寸,這也是旅行車得以與SUV一較高下之處。

然而,談到旅行車,再嘴一下天窗與車頂縱桿XD

四.良好的移動性能

SUBARU用新設計的CB18引擎與80%改良的變速箱搭配,造就出低轉高扭的駕駛性能(接近柴油車?),對我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最大扭力提前出現,讓起步與超車更有把握,新的模擬8速變速箱,也有望確保轉速持續維持在扭力高原。

06.jpg

以日本市場來說,初代Levorg的銷售佔比,1.6L約有七成,2.0L只有三成,因此對SUBARU來說,研發的取捨顯而易見,動力提升真的不是最先需要做的事。CB型引擎的潛能也許能超過177ps不少,但是作為1.6L的後繼車款,兼顧環保、高效率輸出、提升扭力等,兼顧各方面平衡才是這顆1.8L該做的事。

CB18的體積縮小,基本是對改裝車主來說是一大福音,引擎室變得很空,有許多地方可已安裝改裝品。甚至要落引擎(把CB18裝到其他車)也變得更容易。不過AWD系統沒意外是Act-4,稍嫌花拳繡腿了點。

當然,講了這麼多,其實就是全球的環境法規不斷趨嚴,使得各車廠都必需要努力打造更乾淨的引擎,引擎科技往排污控制方向走,就是犧牲馬力。而SUBARU沒有辦法放棄CVT,除了作為CVT車用市場元祖的自豪與不斷改進的能力之外,主要也是因為省油。那些抱怨CVT的SUBARU用戶,可能無法想像若少了CVT,油耗有多可怕。

但與某些帶風向的新聞寫手不同,我基本上是認可嚴格控制排污的趨勢,過去100年,大家只看到引擎越做馬力越大,沒有看到越做污染越多。後來政府開始強制安裝觸媒轉化器,也是一片哀嚎,說這樣成本增加,車太貴沒人買。這樣的理由放到今天來看,實在很可笑。10年後回頭看,大家只會在享受油電、電動(或許還有氫能源?)的寧靜舒適與加速中,緬懷過去有一段燃油大馬力卻高污染的時代。

良好的移動性還包括剛性、隔音與舒適的駕駛感,剛性提升不在話下,隔音看規格也是有加強,舒適性則仰賴新設計座椅,我想基本上不會太差。然而維持最基本的六顆喇叭,恐怕難以滿足稍微要求一點的車友。但是好不好開這件事,實在是需要試了才知道,說這麼多都還是鍵盤車手,一點都不準。

07.jpg

最後想提一下方向盤,SUBARU的方向盤按鍵之多,常常讓國外車評抱怨,學習門檻太高。大量功能按鍵其實也反映出SUBARU的工程人性格。SUBARU認知到這個問題,因此以Levorg來說,方向盤按鍵也經過兩三次調整,大抵是將按鈕縮減。

但是SUBARU沒有真的學到按鈕縮減的精神,以方向盤及中控台緊湊化的角度來說,還分成兩種情況。首先是該保留的按鈕/旋鈕直接取消了。按鈕的目的在於一個動作完成一件事,如果這個動作不一定要再行駛中使用,則可以優先取消或整合進中控台內,但有些動作需要在行駛中操作,如冷氣、AVH甚至怠速熄火功能,這三種功能在一次較長途的旅遊中,我都會需要在開車時使用,將這些實用的按鈕整合進電腦,就是浪費我的注意力,進而影響行車安全。

第二種狀況是,可以整合在同一個按鈕的功能,不需要分開。按鈕作為切換,不是只有0與1,而是可以循環、長按。舉模式按鍵為例,I/S mode放在同一顆按鈕、S#有沒有必要另外換一顆按鈕?S#可以有兩種整合方式,一是加入I/S mode,變成I/S/S#三種輪替切換,二是短按I/S,長按進入S#。不管選擇哪一種,都可以有效減少一個多餘的按鈕。

08.jpg

以新型Levorg STI Sport來說,Individual的星號按鈕就是多餘的,一來面部掃描已經將常用駕駛者預先切換到Individual,使得這個按鈕使用次數降低,二來作為特殊切換,它正好可以用上述第二種方式,長按切換的設計,整合到另一個切換模式的按鈕中。

五.最高標準的安全

之前曾傳出ES開發部工程師集體離職,使得ES原本要往LEVEL 2 自動駕駛發展的進度延遲,改為只著重「完善輔助駕駛」的功能。但從日前發表的ES+EX成果來看,SUBARU仍然繳出了不容小覷的成績。媲美歐洲豪華車的安全系統,同時加入更多日式的考量。

SUBARU認識到自己比起一味追求動力,應該更專注於安全性與環保。因為水平對臥引擎+AWD系統天生就比較耗油,若要繼續拼動力,則勢必做不出符合排氣標準的引擎。正好,藉由ES所帶來的高安全性,正是SUBARU未來的資產,也是在這個基礎上,SUBARU提出2030年交通事故0致死率的口號,決心要成為日本的VOLVO,讓市場上講到安全,第一個想到SUBARU。

09.jpg

目前的調查中,選擇SUBARU車款的車主,重視安全性的比例已經高過駕駛樂趣與動力(當然因為外觀設計而選擇的比例更少XD),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很明顯,或許不會放棄高馬力的車款,但市售車重心一定不在於此。所以我們也看到STI開始轉型,提供更多STI Sport的空力套件作為賣點,並以各種車體強化設備作為基礎,而少見引擎方面的提升。

新開發的EX有許多讓人激賞的功能,一般的LEVEL 2自動駕駛就不提,SUBARU還加強緊急情況時的反應,包括避免不了追尾時,會自動轉向讓傷害降低。駕駛者失去意識時會自動停車並閃燈鳴音警告,若處在彎道中,還會先駛離彎道再停車,以及SOS按鈕直接聯絡服務人員。追尾時自動轉向降低傷害我還沒搞清楚運作原則,其他的功能則讓人見識到SUBARU為了安全性的提升而下的苦工。

更不用說塞車時自動起步、轉彎自動減速、出彎自動加速等功能,都讓旅行駕車更方便。當然有些人會抱怨,駕駛樂趣都不見了,我覺得這要分兩個層面講。駕駛樂趣確實有一部份被剝奪,這和當初車子加裝ESP時的說法很類似,人對車輛的操控程度降低,總是會引起一部份的不滿,甚至是恐慌。然而ESP作為安全裝置救起瀕臨打滑的車況,也是沒有人否認的。在這個層面上談電腦輔助,恐怕是回不去了。2017年11月台灣引進Eyesight時,也有不少車友喊沒必要,另一邊則緩頰有ES你可以選擇關,沒有ES就什麼都沒了。到了2020年,我不知道大家的觀念有沒有什麼改變?車輛的ADAS系統,只會越來越多,配少了還會被嫌沒進步。

但是另一個層面來講,輔助駕駛終究是輔助,我很建議所有駕駛者都花一點時間了寫ES、EX的做動原理,並明白其極限與可能誤判、失效的情境。系統是輔助駕駛者更快判斷,最終是駕駛者要做決定並承擔後果。舉例來說,ACC就是會忽視靜止物,所以跟車時前車若轉換車道或駛離,突然前方有一輛靜止(故障)車輛,ACC是會故意視而不見而撞上去的(距離很近時,預防碰撞系統會啟動,但通常來不及了)。理解系統原理與限制,不過份依賴或抗拒ADAS,始終保持與系統合作駕駛的精神,才是安全之道。

但是EX的各項功能,作為台灣消費者,一來是沒把握會被砍掉多少,有時候也不是代理商意願的問題,而是整體交通系統建置的落後,二來也不免擔心相關費用怎麼計價(日本五年免費,第六年以後未知)。這類吃技術與周邊整合的ADAS,畢竟也還不是完全成熟,上路後會有什麼問題,還得看看第一批車主的反映如何。

是以,有不少日本車友會喊出SUBARU請只購買B型車(預估2021年7月以後)或D型車(預估2023年七月以後)的說法。SUBARU的A型車會有不少bug,B型車相當於修正了比較大、簡單問題的新車型(同時預測會追加天窗)。而D型車為最大程度小改款,通常也被視為該車款的最完全款式。(E、F型還會有些微增進,但幅度不大、也屆臨改款,可買,但車型就會嫌舊了點)。

六.其他

我預估台灣會在2021年下半年引進,很可能直接是B型車,價格的部份還很難說,因為意美一向亂開價,也得看到時台灣的旅行車市場狀況而定。過早預估的售價、配備,都沒什麼參考價值。但台灣人不需要妄自菲薄,作為SUBARU全球第六大市場(僅次於美國、日本、加拿大、澳洲、中國),台灣車主的聲音是很重要的。從前檔隔熱紙需求(新款ES因台灣反映而改為貼和玻璃)、動力需求(全球由台灣開始引進左駕2.0)等,以及最近幾款SUBARU新車的導入速度,都可以看出來。

10.jpg

最後想說,SUBARU每年100萬輛汽車,大約有7成銷售量在美國,所以美國的需求成了SUBARU的命脈,Levorg倒是一個異數,作為(唯一)一款美國沒有的車型(K-car 輕型車例外),SUBARU會用更日本的用車習慣去考量,我認為這是Levorg之於SUBARU最難能可貴之處,請好好珍惜XD

順帶一提,在美國,選車傾向也是很政治的。SUBARU被歸類於民主黨人的愛車,另外還有Lexus,車主主要分佈在東西岸都市,SUBARU以都會性格與下雪時的AWD性能而廣受喜好,車庫擺著一輛SUBARU,彷彿就是跟周遭人講自己的政治傾向為驢子。相對的,共和黨所代表的車款包括福特、雪佛蘭等,以美系皮卡為主,主要分佈在中部聖經帶,尤以務農的德州為代表,可以想見為什麼貨卡可以代表政治傾向為大象的選民。

在台灣呢?Subarist的性格又是如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iLek 的頭像
    YiLek

    Your Smile

    YiL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